《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9 22: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2:13
有人说:“不知足,是向上的车轮。”又有人说:“知足常乐。”那为什么知足会常乐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不知足,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知足呢?老子从*和军事的角度阐述了知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从第46章来探讨这个问题。
【原文】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注释】
1.却:退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名词用作动词,浇粪,给农作物施肥。这里指耕种田地,播种农作物。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这里指正在战场上服役的待产母马。
4.生于郊: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自己什么情况下该满足的这种满足意识和智慧,是永远值得推崇的了。足:值得。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天“道”、人道、自然之道,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安定的状态,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田地(指天下安定,化剑为犁,用马为牛,发展农业生产)。治理天下不合乎天“道”、人道、自然之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服役,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以小见大,意指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最大的祸害是统治者永远不知私欲的满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值得满足的常乐的。
【赏析】
(一)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安定的状态的好坏是检验天下有道无道的标准。《道德经》作者老子认为:好的统治者总是以人民为重,努力发展国力民生,藏富于民,以强大的国力战胜于朝廷,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战胜敌国,休养生息尽量避免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当然,战争与和平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天下无道的时候,必须用战争求得和平,天下有道的时候,尽量化剑为犁,避免战争,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不能为了统治者的一己私利,肆意发动战争,穷兵黩武。
(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认为,战争之祸的源头主要来源于统治阶级的不知足,古代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因此,老子觉得要避免战争的祸害,就要让统治者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两句话的内容跟第44章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有相互照应的作用。
(三)与知足常乐相对比,“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主要是对学问而言,对正义的事情而言。所以,这两个知足是不同的概念,并没有矛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