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9 18:50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9 23:11
1、世风随日往,俗态逐势热。
2、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3、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4、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5、清泉绝天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6、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7、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8、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9、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11:22
《夏意》
作者: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1、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2、簟:竹席。
3、觉:睡醒。
翻译:
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
曲径通幽,
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
竹席一领。
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
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
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当中夏亭午,
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
一片凉意。
待到醒来时,
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赏析: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苏舜钦 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
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
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
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
九疑天一畔,山尽海沉沉。
注释
[1]余怨:留下怨恨。圣人:旧时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这两句明写舜帝南巡不会留有怨愤,暗寓作者自己身居偏远的不平之情。
[2]祠宫:旧时祭祀先祖或先贤的庙堂。这里指舜庙。蔓(màn)草:蔓生的杂草。这两句是说,舜庙掩没在竹林杂草丛中。
[3]素风:素朴的民风。异迹:不同寻常的痕迹。这里指舜帝流传下来的道德风俗。
[4]巡狩:帝王离开京城巡视各地。这里指舜帝南巡。烟云:雾气。柳宗元《首春逢耕者》有“回首烟云横”。
[5]畔:旁边。这两句是说,九疑山地处僻远,云海茫茫。
赏析
刘熊渠系长沙王后裔,此诗是其任舂陵侯时,游九疑舜庙所作。全诗借对舜帝的追怀,表达了身处僻远之地的愁怨之情。但作者写得温婉曲折,将情感隐在对舜帝及舜庙景色的描绘之中。事实上,当时的舂陵(今湖南永州宁远县),是一个地势卑湿,多山林毒气,食邑仅476户的偏僻荒远的小侯国。历代舂陵侯族,都并不喜欢他们的这个封邑。刘熊渠的嫡长子刘仁任第三代舂陵侯时,曾向朝廷上书,请求削减舂陵侯国的食邑户数,以换取将封国迁居内地的特许。他的请求得到了汉元帝的批准。前45年(汉元帝初元四年),刘仁率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永州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
杜甫 雨过苏端
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
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
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亲宾纵谈谑,喧闹畏衰老。
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