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7 09: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8:38
摘要 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将微观教学与宏观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出教学最大的功能。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并从更大、更广的视域来认识和评价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宏观价值目标的达成。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从微观着手与宏观着眼的视角来进行历史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要求来适时选择,而且要有这种渗透意识。
关键词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1.0 宏观教学和微观教学的概念
1.1微观教学
微观教学更强调具体到各个细节上, 可以适当引用史料, 如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细微之处见真知。 人教版课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例: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针对思想文化方面可以引用材料“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政体虽取革新, 而孔俗要当保守”。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并展示袁世凯孔庙祭孔子的图片。从材料中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袁世凯的思想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微观角度的教学,还强调把视线放到小人物、群众百姓的身上。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到 20 世纪初封建的国民心理以及陈独秀针对此等现象所提出的应对方法。
1.2 宏观教学
在历史概念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扩大视野,引导学生探索历史规律,从纵横两方面去比较、分析和归纳,这便涉及到宏观教学。《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内容属于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教材内在关联上说,属于前一节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前一节的内容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倘若一定要多加一点的话,就是伴随着苏联大国的解体,这一趋势明显加强了。从宏观角度,多极化在发展也在振荡,我们的国家真真切切地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悬殊、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人口数量过大、人均排名滞后、国际势力搅动*、南海摩擦不断、台湾问题等等。这样,我们就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实现了生成问题的新高度。不要忘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培养学生内心的民族忧患意识,往往会比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重要百倍千倍。
2.0 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上应用
宏观历史以微观历史为基础,两者相互补充。如果我们探索历史的意义, 必须深入了解细微的、详细的、具体的史实,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跨越时期、跨越国家、跨越学科将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索它的规律以及影响。共性指从各个特性里寻求,所以说, 宏观历史以微观历史为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通过视频影像、历史故事、地方史内容的增添等多样化的途径来创设情境。但无论哪一种途径,都需要注重依托精选的史料,将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相结合,让学生既能体会细节,又能把握方向。实现情感的生成与引导的有机统一。在历史教学重构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课堂内容呈现中,教师应当致力于立足宏观向度,从微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叙事的小切口入手,让学生一步步去深入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涵养出家国情怀所指向的种种“应然”。例如,在“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逐一讲述冯如“成一艺以归飨祖国”的飞行家情怀、李鸿章“裱糊匠”的困扰彷徨、詹天佑攻坚克难的倔强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让学生去思考影响近代交通和通讯进步的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明了:“兼济天下”的大同目标,是家国情怀的最终理想,是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宏观体系下,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从感性到理性,用细节的吸引和宏观的理性,共同叩击学生心灵,这样的家国情怀培养一定能拨动学生心弦。
就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来说,要从知识、能力立意的角度来教学,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传授。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要在教学中从情感价值立意角度来引导学生,把握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这节课的尾声,教师引用美国学者马士作品《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的一段话:“鸦片是被放在骆驼背上带到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鸦片,不过是压在这个民族脊梁上的最后一棵稻草!”接着提出问题:鸦片,真的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吗?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多种角度进行论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运用近代的抗争与探索史实来论证,如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等等;有的学生从新民主主义*视角来论证,如中国*党人领导下的*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等;有的学生还联系到改革开放、*等等。如此设计,学生既把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梳理作为史实材料来进行论证,同时还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教材后面关于近代探索、*新道路探索等知识和当下的改革开放、*等联系起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并从更大、更广的视域来认识和评价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宏观价值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师会怎样去引导学生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 在讲述虎门销烟时,上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讲述,还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如何评价虎门销烟或林则徐。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对于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爱国将领或英雄人物,如关天培、葛云飞等,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引领学生该如何向这些人物学习。
3.0 现行历史教学现状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跟进措施
3.1 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析。
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没有从宏观和微观去处理,而一些学生的理解也是表面。顺着这个问题再细挖,我们就会发现,仍有许多潜藏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历史宏观与微观的学习习惯,融入到史料研读的课堂之中。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从教师端进行分析,大多数史料研读的形式是教师自己先整合资料,而资料的来源或是来源于习题的材料,或是从专著中进行节选。同时,由于一般教师习惯于拼凑资料整合史料,对专著本身的整本书阅读太少,导致教师对史料的分析解释都偏向于浅层化、模糊化、教条化,讲解中过于粗糙且不系统,很难让学生获得体验到,通过阅读分析,提升历史认知的畅通之感。
从学生端来说,从初中起就积攒下的学史陋习,死记硬背快速突击,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建立基础历史逻辑的意识和能力习惯,进入高中后,如果没有切身有效的感受通过历史阅读,提升历史认知的学习体验,学生则根本无法理解高中历史老师进行宏观和微观角度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有好的学习体验。
3.2 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阅读是第一要务。
在笔者看来,进行宏观和微观教学,历史阅读的第一要务,首先是要让学生在基础级的阅读中,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这里的基础知识不是单指一个具体知识点或者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清晰明了的基本历史逻辑,对于高中生来讲,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去建立这样的一个逻辑,但是这种阅读资料的选取需要教师精心筛选,非常考验教师自身的阅读量和资源储备及整合能力。但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完全跳过了这一环节。一上来就让学生去阅读讨论某个知识点或历史概念的对应史料,在缺乏必要基础常识的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读的进去,无法建立宏观和微观的学习观念!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给出的建议是,教师一定要适度增加学生的课前自主阅读,在课前的自主阅读当中,提供直观且易于理解的阅读材料,材料内容要注重对历史的线性逻辑叙述,将具体的概念与知识点进行感性直观的呈现。
课堂之上教师的史料呈现,则可以重点围绕知识概念进行构建,同时通过课堂中使用的材料呼应课前学生自主阅读的材料,细化历史逻辑主线。但是,教师平时的精力与相关教学资源,很难达到上述阅读资料的制作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进行辅助。例如,在讲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战国时期的变法时,笔者会使用《历史阅读理解》专刊,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在行课过程中也会将其他材料与其进行对照分析。
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从微观着手与宏观着眼的视角来进行历史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要求来适时选择,一定要有这个渗透意识。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应更加注重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让师生都能领悟到不同老师的大智慧和大视野。
参考文献:
[1] 周兵.显微镜下放大历史:微观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7(2):38- 43.
[2] 俞金尧.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 (12):3-5.
[3] 王传奇.微观史学对历史研究的利与弊[J].社会科学家,2013(8): 147-150.
[4] 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5]谢信翔 .《中学时代》高中历史教学的宏观与微观——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J]. 2012(20)16-18
历史复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
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2 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教材的整合和取舍的 初中历史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
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看,在宏观的课程目标和微观的教学目标之间,皆有一个中观的成效目标用以规定十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达成标准,如能力指标等。不具备这个条件,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效益——教学质量,就会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二者间的衰减程度,笔者认为,教师在制定教学...
如何发挥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课题的研究目标怎么制定?急急急...
一项研究课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考虑研究背景,缩小研究范围,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题眼”。开始研究前必须进一步研究,做到准确把握研究主题,分解研究问题,把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做好研究整体计划。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
我很喜欢历史,也看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但我不知道这些历史知识究竟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
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回答:1 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区别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
如何多角度培养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多角度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获得力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正确价值观,成为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运用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整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传授学科结构有四...
历史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系统复习?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了解”是...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面对新课改,历史教师角色何为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