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期【文本解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6 09: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59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孩子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我们平时能用好这些例子,就一定能在写作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紫藤萝瀑布》这篇作为托物言志类散文的 范本,我们又该向它学习些什么呢?
首先,这篇文章教会我们如何写景状物。
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要对景、对物进行状写描摹。那么,如何状物呢?
第一,要抓住物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描写。
文章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用一个“盛”字突出了紫藤萝的总体特征。然后,作者就紧紧围绕这个“盛”字,调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手法,对藤萝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从视觉的角度,总写其“盛”。写其色:“淡紫色”本也平淡,但用“辉煌”来形容,便显得光辉灿烂,郁郁葱葱;写其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马上使人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种动感,那种气势,那种旺盛,如在眼前。再加上“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夸张,藤萝的“盛”便夺目而来,赫然眼前了。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里运用想象,化静为动,化静有声,从听觉的角度赋予花瀑以动态之美,突出其盛。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视野缩小,但依然是视觉的角度,依然是绝妙的比喻,依然是繁盛的藤萝。“大条幅”比喻形之高大、宽阔;“泛着点点银光”比喻色之明丽;“像迸溅的水花”,化静为动,比喻生之活力。
“在和阳光挑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藤萝花的活泼、活力四射、生命力旺盛。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还是视觉上的描写,运用“挨”“接”“推”“挤”四个动词,让我们仿佛有一种紫花爆棚之感,写的是“盛”;“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是丰富的想象,这是生动的拟人,这是繁盛的具象。再与前面的两个“没有”联系起来,藤萝花不在意别人的关注而独自绚烂的情态便跃然纸上了。
“‘我要开花’,它们在笑!”“‘我要开花’它们嚷嚷!”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其声,显其盛。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视觉上写一穗花色彩上的特点,为下面的描写做了准备。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还是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比喻每一朵花盛开的情状,活泼,可爱,生动,引人遐想,同时又为后文写“生命的长河”做了准备;“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把花朵盛开的状态比喻为“笑容”还是“忍俊不禁的笑容”,多么富有诗意的表达,多么富有青春的活力;“就要绽开似的”又是想象的一笔,仿佛让读者看到一朵藤萝花在眼前,由花苞到盛放的过程似的。
作者写藤萝,多用视觉,善用想象,妙用修辞,巧用动静,皆用准确的动词与形容词,无不突出其色之辉煌,形之高大,势之旺盛。
第二,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
讲究顺序,事物排列便会整齐,写作思路便会清晰。作者写藤萝时,就是按着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由上到下的顺序展开的。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是总写一笔,从总体上写其色,状其形,绘其貌。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范围开始缩小,开始走向局部。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由局部走向细部,有面逐渐向点过渡,视线也由上向下转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开始把笔力集中于一朵花上,由“花瀑”之面缩小到“每一朵”之点。
我们来看,由花瀑到花穗再到花朵,作者状物的顺序清晰而美好。不管是写花瀑或者花穗亦或花朵,都无不围绕一个“盛”字展开。
其次,这篇文章教会我们如何做到物我交融,托物言志。
要想做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要建立景与“我”的联系,建立物与“志”的相融。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第一,通过融情于景,勾通物“我”。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非常重要,也非常高明。它是连接物“我”的一根纽带。“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这句话连接了上文的写景;“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引出了下文“我”的感受和情绪。“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意味着前面所绘之景,所状之物会引起“我”内心的情感波动。那种情感是什么呢?“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关于“我”心上为什么会有关于生死的疑惑,为什么会有关于疾病的痛楚,这里写得很含蓄,我们必须借助背绽景资料才能了解,这些内心的疑惑与痛楚和作者小弟的生病去世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为什么眼前的紫藤萝花就能带走“我”心头的种种呢?我们设想,最亲近的人去世,对谁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对于关系融洽的手足之情,小弟去世,自己长期处于悲痛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我”看到了这样一树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藤萝花,内心自然是会有所触动的。花开花谢,人来人逝,何等相似,但藤萝花却不曾自怨自艾,而是在“没有赏花的人群,没有蜂围蝶阵”的“孤独”中依旧烂漫盛放,散发出勃勃生机,这不能不让敏感的作家内心不有所触动。于是,这一树盛放的藤萝抚慰了“我”受伤的心,让“我”的疑惑得到解答,让“我”的痛楚得到释放。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藤萝的“盛”了,因为这是她抒情的支点,也是她言志的支点。于是,当作者再次“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时,“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一处点出了人的不幸,为下文的议论做了准备。
第二,通过前后对比,勾连物“志”。
紫色的藤萝,淡淡的芳香,让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花朵稀落,花穗伶仃,花容胆怯,“后来索性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以至于花架被拆,花被贴上了*化的标签,“我”的内心满是遗憾。再看眼前的藤萝,“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枝干盘虬卧龙,花香沁人心脾。前后对比,同样的花,不同的生长状态,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生活的美好。
这一处点出了花的不幸,为下文的议论做了准备。
当此时,花的不幸和人的不幸作者皆已写到,自然而然地便发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情志,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在生命的长河中,不管是花的不幸还是人的不幸,都只是沧海一粟,人们不该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应该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执着的神态,融入生命的长河,绽放自我的美丽。
于是,当“我”获得这样的心灵感悟时,便由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变为坚定的昂扬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到此,作者浓墨重彩地写藤萝之“盛”的目的,便更是显而易见了。
其三,这篇文章在结构和行文上也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开头,突如其来的一笔——“我不由停住了脚步。”简洁中带出疑问,让读者心头为之一振,“我”为什么会停下脚步呢?兴味盎然期待下文,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引出对藤萝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由上到下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生命力旺盛。由此,我原先因失去亲人压抑在心底的疑惑和痛苦,得到了安慰。死者长已矣,生者当珍惜。因此。内心有了一种宁静和喜悦。又想到十年前的藤萝,对比之中,生发议论,画龙点睛。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结尾照应开头,圆润似玉。依然那样简洁,却给人以愉悦奋进之感,让读者也为之振奋。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珠圆玉润;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浑然一体。实为文章之典范也。
回顾整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写作的:绘眼前之景——忆过去之事——抒内心之感。前两步根据需要可以反复回环。余映潮老师用“托物,蓄势,开掘”六个字给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进行命名,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总之,同学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我们每学一篇文章,都能从写作的角度去认真揣摩,努力实践,我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