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6 0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9:42
高血压三项检查高血压三项是指: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项。 各医院设备不同,检测后会给出具体相应参考值。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高血压三项的检测: [1]高血压三项检测前一定要停止服用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如B-阻断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甾体激素、甘草等可影响体内肾素水平,所以一般要在停药后2周测定肾素活性,利血平等代谢慢的药物应在停药3周测定。如病人不宜停药可改服胍乙啶等影响肾素较小的降压药。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AⅡ是目前已知体内的最强升压物之一。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 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增高见于: ●生理情况下:低盐饮食、大量钠离子丢失、钾摄入过多可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妇女月经的黄体期,妊娠后期可见醛固酮增高;体位改变,立位时升高,卧位时降低,故测定醛固酮时要固定采血方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上腺醛固酮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等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腹水性肝硬化、Bartter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和利尿剂使用等。其特点是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和低血钾等。 ●长期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类药物,可促进醛固酮分泌。 降低见于: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如阿狄森病。 ●服用某些药物,如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宁、甘草和肝素等以及过多输入盐水等情况可抑制醛固酮分泌。 ●选择性醛固酮减少症、先天性原发性醛固酮减少症。 二、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取肘静脉血4ml,迅速注入放在冷水浴冷却的特殊抗凝管中,摇匀,立刻放回冰水浴中冷却,待离心时取出。以1000转/分,离心5分钟(最好在4℃离心),分离取出血浆,此操作应在15分钟内完成。分离出的血浆应立即送检或-25℃保存,可用2个月。 三、注意事项 ●冰冻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溶血标本可使结果偏高。 ●卧位:病人在早上6-8时起床前,取静脉血。 立位:病人起床后3小时,取静脉血。 ●β-阻断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甾体激素、甘草等影响体内肾素水平,应在停药后二周测PRA。利血平 等代谢慢的药物应在停药后三周测定。不适停药的病人应改服胍乙啶等影响PRA较小的降压药。 ●钠摄入量影响机体PRA水平,病人测定PRA三天前应适当减少食盐摄入量。 四、正常参考范围 PRA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0.07--1.51;普食立位:0.33--5.15。 低钠卧位:0.92--1.65;低钠立位:1.75--7.42。(单位:ng/ml) AⅡ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15--97;普食立位:19--115。 低钠卧位:36--104;低钠立位:45--240。(单位:pg/ml) ALD正常参考值:普食卧位:0.08--0.45;普食立位:0.11--0.87。(单位:nmol/L) 五、检查结果[2]: 第1级:动脉功能性狭窄或伴有轻度硬化,主要发生于第2分支及以下的分支。 第2级:动脉硬化程度比第1级明显,动脉管径狭窄不均,并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迹现象。 第3级:动脉狭窄与硬化外,尚有视网膜水肿、棉絮状斑、硬性白斑、出血斑等视网膜病变。 第4级:除第3级改变外,尚有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