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08: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1:50
俞敏洪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中曾写道:“未来尽管不确定,但一定有新的东西在等着你。”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两次高考失利后,我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期间患病休学一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英语老师。1991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2001年成立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这些经历我与成东青是相似的,但是这期间我所经历的屈辱、孤独、失败以及创业的艰辛等等各种残酷的现实与复杂的心境是电影艺术人物无法全然表现出来的。
在《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为了能追到法律系的第一美女苏梅,先是爬上电线杆制造浪漫,而后在未名湖中划船表白,没想到苏梅为了拒绝他,跳入湖中并患上了肺炎。成东青在探望的时候染上了肺结核,休学一年。苏梅随后也拿到签证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并留在美国,成东青创办“新梦想”英语培训学校后一直未婚,把“性生活奉献给了演讲”。
而回顾我的感情生活,却要惨得多。在5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没有谈过恋爱。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我们班最丑的女生都收到过情书,那就是我写的。直到大学毕业后一年,我才开始第一次恋爱,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妻子的唠叨也是我弃教从商的一个因素。我的一些朋友挣到了更多的钱,我妻子希望我也能更成功。她觉得,与他们相比,我是个失败者。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潮最热的时候,成东青和哥们儿都希望在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读书,孟晓骏毫无意外地顺利拿到签证,农村出身的成东青则被拒签,“美国人民暂时不需要你”。随后的几年,成东青又两次被美国拒签。
现实情况是,我在北大本科毕业后,就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没有一所给我提供奖学金。我没有那么多钱。如果有人给我奖学金,学什么我都愿意,学宗教也行。我为了攒足去美国读书的钱,才在业余时间当家教,最后建立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电影很精彩,现实更残酷。不管我和电影中的成东青有多少异同,我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自强不息、积极上进、拥有梦想,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一如既往充满希望。
电影中成东青曾经说过一句话:梦想是让你一直坚持、觉得特别幸福的事儿。我觉得梦想是将来回忆时让你热泪盈眶的事儿。
无论是成东青还是我,我想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奋斗者的缩影,希望你能从成东青的故事里,从我的人生感悟中,获得不断向前不断向上的动力。
常常有人问我关于成功的问题。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成功的 ,所以我通常不太愿意讲成功。如果说我取得了成功,也仅仅是因为我在某一点上取得了一点成绩而已。说任何一个活着的人成功都有些言之过早。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活着的人,他的生命还要继续,他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料到。再坚强的人,也无法预料未来他的精神是不是会有崩溃的一天;再脆弱的人,也无法预料他是不是会有变得坚强的一天。有不少人曾被媒体赞扬吹捧,最后却突然遭媒体曝光诸多负面新闻;有不少人曾受到 历史 的质疑,但最后被证明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对我们来说,成功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向前走。
有一次,我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的T-shirt背后用大大的红色字写了一句话叫“Success is Never Final”,就是说成功无止境。曹雪芹是成功的,因为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承认他是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牛顿是成功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都会承认牛顿是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这些人死了以后盖棺论定了,可以去论成功。这就是活着的人不能讲成功的原因。
常常有人说:“俞老师,你做新东方是成功的。”我说:“错了,新东方是每天都在做事情,而且努力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能叫成功。”
我在这个位置上,任何一个失败,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任何一个成功也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它就不再真实。面对不真实的东西,作为当事人,我就一定要有冷静和充分的认识。如果我真人模狗样地把自己当成功人士我就完蛋了。一定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人。理由非常简单,我考虑到了新东方失败的那一天,或者说我被 社会 当作反面教材的那一天,我能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实际上这就体现了我有没有冠军的素质。
我觉得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应该拥有这样的素质。如果那一天到了,我会怎么样,我其实不知道,但是我现在有这样的心态做这样的准备。如果新东方倒闭了,我还会来继续为大家讲述新东方的故事,只不过讲的题目换成“我是如何把新东方做没了的”。这个话题对大家的教益应该要大得多。
只有从失败中、从错误中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带来的只是一种被包裹的虚幻。一件事做得很顺利并不能叫作成功;如果面对一大堆失败的尸骨,你还敢挺胸昂头向前走,这才叫成功。所以,大家要记住,成功是没有止境的。
目前整个 社会 对成功的看法是很浅薄的。当人们有钱的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钱是怎么来的,只会觉得有钱就是成功,所以富豪榜出来后,如果你在榜上,人们或多或少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厉害。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假如我们都以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准,未来就可能会迷失在钱眼里,丢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
你真正专注于金钱的时候,金钱不一定会来到你身边。新东方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靠我交到的朋友帮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在价值体系、兴趣爱好方面跟我相投或者是能让我学习的人。 虽然我没什么本领,但是我交到的朋友都是水平比我高的人,从这些朋友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新东方真正开始腾飞是在我搭建了一个新东方的基础之后,把国外的一批朋友邀请回来的结果。而这一批朋友,大部分都是我在北大时认识的。在北大时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一般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去与人交朋友,而是以请教者和学生的身份,即用一种谦卑的态度去接近别人。只要你不提太过分的要求,别人都愿意接纳你进入他们的圈子,所以我就进入了一些人的圈子。新东方的另三位创始人中,王强是我当时班上的班长和团支书,徐小平是我当时西方音乐史的老师,包凡一尽管不是什么班干部,但睡在我的上铺。
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我为什么与他们交朋友?
首先,这三位人品很好,这是前提。其次,他们三位在某一领域都比我强。比如王强在很多方面天分都很高,模仿能力强,说中英文的水平极高,在北大广播站当了四年站长。这些我都学不来。但我学到了他的读书劲头。他在北大时把自己的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一半买书。就算他把饭菜票全都用光了,他也不会动用买书的钱。如果实在没有饭菜票,他就借,借不到他就“偷”。我觉得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当时拿国家的助学金,每个月22元。我也把钱分为两半,11元用来吃饭,11元用来买书。我不大懂得买书,所以当时就跟着王强,他买什么书我就跟着买,从此养成了买书读书的习惯。
包凡一跟我一个宿舍,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完全是塑造我人格的东西。包凡一是极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他的父亲是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所以他的古文是非常好的。据他自己说,5岁就能把《离*》背下来,8岁就能通读《金瓶梅》。一个8岁通读《金瓶梅》的人到了18岁一定就把人生看穿了,有了40岁人的自我批判精神。
包凡一是一个能把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全部暴露在你面前然后让你审视的人,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全都摆出来后,他自己反而没有心理负担了。反正你们想说我的也没法说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就这样在你面前,我就是这样真实。
但问题是,我们这群人才刚刚成年,而他8岁就成年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心理上有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很想维护自己的面子,想让别人说自己的好处和优点,但他能把你的缺点和心里的阴暗面全部揪出来,把你弄得没有藏身之地,所以我们就极其痛苦,一痛苦就反击,于是我们宿舍就形成了互相打击、互相讽刺甚至互相侮辱的风气。到最后,大家觉得互相攻击没劲了,于是就自我侮辱,你说你是猪,我说我连猪都不如。结果我们宿舍四年就一直在互相批判中度过。
新东方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文化,就是批判文化和嘲讽文化。新东方开任何会议都是不表扬的,一定是把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揪出来狠狠批判。结果,这些家伙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在他们眼中,从来都不是什么人物。但是我很敬重他们,因为他们在新东方创建了这么多的业绩。我们之间的互相批判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的,这样做反而有好处:丑话都说在前面了,背后没有了各种风言风语,大家反而能更团结。
其实,身边有一群朋友是很好的。王强的读书精神、徐小平的思想火花、包凡一的批判精神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影响,塑造了我的性格。身边有值得交往的朋友可以开阔你的心胸,让你更有见识,思想更有深度。千万不能交那些只会喝酒吃肉而不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的朋友。
爱人在家里带孩子,每次儿子摔倒或者撞在家具上,开始号啕大哭时,爱人总是用脚跺地或用手拍打家具,一边跺脚一边打还一边说:“打死你,打死你,再叫你欺负我们小宝宝。”儿子看着妈妈的表演,慢慢就不哭了。这是一种引导孩子推卸责任的行为。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把一切责任和后果推给别人,自己不承担任何过错的习惯性思维。于是,摔倒了是地的错,撞上了是家具的错,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错,相处不好是邻居的错,工作不好是老板的错……最后所有的错都可以算到别人身上,所有的抱怨都可以发泄到别人身上,唯一没有错的就是自己。
很多人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性思维,因此我们很少看到周围的人有主动认错的习惯,很少听到有人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 。”由此 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很多人严重缺乏责任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最后导致人们丧失了反思能力: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用承担责任;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需要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反省行为,只有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才会反思。一个人没有反思能力无关紧要,受害的只有他自己。一批人没有反思能力就会互相指责,互相拆台,钩心斗角,到最后摧毁合作的团队,摧毁大家共同奋斗的事业。 “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故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反思能力,这个民族就是缺乏勇气的民族,就是接近堕落的民族。在报纸上曾读到,歹徒在长途 汽车 上侮辱妇女,一车人视而不见;或者掉下河的人已经快要淹死,会游泳的人非要让人掏钱才肯下河相救,这不禁让我浑身冒冷汗。
因此,教会孩子们从小承担责任,从小勇敢地面对生活,是中国父母和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比纯粹教给学生知识要重要一百倍。
儿子在练习走路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摔倒,不断地撞到家具上;但我已经禁止我爱人再以跺地、打家具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取而代之的是 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承担后果,并且使用让他变得勇敢的语言 :“宝宝,自己爬起来!看,你一定能自己爬起来。宝宝不要哭,宝宝真勇敢,撞疼了也不哭,宝宝是最厉害的男子汉。”儿子在泪眼中,终于自己爬了起来,重新迈出了还不够稳健的步伐,但从这步伐中,我欣慰地看到了他新增的勇敢。
讲到“变化”,以及什么叫改变自己,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的人改变生活道路是主动的,有的人是被动的,我就是*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
尽管我当初是被动地离开了北大,但今天我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改变,都是主动的选择。我已经从一个被动的人转变成了主动的人。一个主动的人是能更好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有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在北美发行了1000万册,在中国短短的几个星期销售量就达到了200万册。这是一本薄薄的书,是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为什么销量会这么大呢?
故事讲的是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两只小老鼠,一个叫匆匆,一个叫嗅嗅;两个小矮人,一个叫哼哼,一个叫唧唧。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一起出发到迷宫中去找奶酪,他们确定迷宫中有奶酪,但在哪里谁都不知道。他们找啊找啊,找了很长时间,经过了很多困苦,终于在迷宫中的一个房子里找到了奶酪。大家非常高兴地一起分享这些奶酪,一起吃了很多天。
突然有一天早上他们发现奶酪完全没有了。是丢了?还是被人偷走了、抢走了、拿走了?还是被谁藏起来了?还是被他们其中的一个偷吃掉了?谁都说不明白。但事实是奶酪没了。面对这一事实,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两只小老鼠的反应速度最快,觉得问题很简单,既然没有了奶酪,就必然要去找新的奶酪,在这没有奶酪的房间里耗时间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于是两只小老鼠背上包又出发去找新的奶酪了,后来终于又找到新的奶酪。
哼哼和唧唧这两个小矮人就不一样了。人的头脑比较复杂,就在那里反复思考为什么奶酪会没有了,会不会有一天奶酪会重新出现?觉得这个世界怎么会那么不公平,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儿奶酪,还没怎么吃就没有了。他们费尽心思,想要找到丢失的奶酪,但一无所获。唧唧到最后终于明白,奶酪肯定没有了,再不找新的奶酪就会被饿死,于是下定决心也去寻找新的奶酪。经过了很多艰苦的努力,最后也和两只小老鼠一样,找到了新的奶酪。而那个叫哼哼的人就待在老地方,天天抱怨世界对他的不公平,天天刨地挖墙脚,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人面对变化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当你发现本来拥有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必须赶快去寻找新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座被挖空了的金矿,尽管原来我们有所收获,但现在我们必须改变,否则我们从此将终生一无所获。
请你抛开过去,走向未来,未来尽管不确定,但一定有新的东西在等着你。世界上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你找到机会的可能性也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你停止努力,你的生命就会萎缩。
1991年,我从北大被踹出来,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窟窿一样。北大第二天就把我住的房子收回去了,我从北大出来时没有钱,没有房子住。怎么办呢?
人被*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勇气和智慧,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像我这样一个北大的门都很少出的人,居然一下子鼓足了勇气,跑到北大周围的农村去找房子。北大的西边有一个叫六郎庄的地方,据说是当年杨六郎抗金的地方。我到这个村里转悠,终于找到一家愿意租房子的农民,谈好了每月房租50块左右。那时的50元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我当时在北大的工资是120元一个月。
谈完后,我发现房东家有个孩子在做作业。我想我可以和房东做个交换,如果我辅导孩子作业,也许房租就能免了。我就和房东说,我把你的孩子辅导到全班前10名,你能不能免了我的房租,没想到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他家并不十分贫困,不至于等着房租来下锅,而孩子的教育比房租要重要得多。
我在他家住了一年半,我每天晚上出去上课,我妻子辅导他的儿子,结果把他儿子辅导到了全班前5名。后来我们要搬走时,这对农民夫妻死活不让我们搬,说要让我们住正房,继续辅导孩子。当然后来我们还是搬走了,但两家人从此变成了好朋友。
这件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只要有勇气,就能找到机会;第二,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再困难也会有出路。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记住我上面所说的两点,生活就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相信自己能够创造财富和成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是光明灿烂的。另外,我们一定要深入 社会 、了解别人。
一 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灵魂是封闭的灵魂,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别人,和别人交朋友,我们才会有更光明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 。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低着头一直往前走,就会不知不觉超越目标。 我至今记得当我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先是仰天大笑然后号啕大哭,跟范进中举一样。如果没有当时的坚持,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个农民。
当时我们村有个人跟我一样考了两年,我跟他说一起考第三年吧,但他的母亲说别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我跟我妈说让我再考一年,结果第三年我真的考上了。因此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第二,不能停下来,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
我从参加高考那天开始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体现。跑得快的人往往会停下来,而跑得慢的人不能因为慢就不跑。只要跑,早晚会到达你所向往的终点。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马和骆驼谁一辈子走得更远。我觉得一定是马,他说我的答案是错误的,骆驼走的路要比马多。原因是,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坚持目标,一路远行正是骆驼的特点,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
一个聪明的人一辈子所创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个笨的人所创造的多,因为笨的人每天都在创造,而聪明的人可能创造一段时间会停下 ,即便是爱因斯坦这种超级天才,小时候也被认为是个白痴。爱因斯坦9岁才会说话,还好他有个好妈妈一直认为他是个天才。所以当我的儿子到4岁时还不会说话,我老婆着急地带他到处求医时,我说:“别看医生,4岁不会说话很正常的。”我老婆说:“为什么正常?”我说:“不会说话是语言功能发育不完全,不代表头脑就不发达。朱元璋7岁才会讲话,就成了皇帝,我们儿子现在4岁不会讲话,未来至少是个县委*。”
人生,是一段曼妙的旅程。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书籍更是匮乏,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我把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
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受用来说,则远远不如古人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生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我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
现在想来,要是我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的学问境界和思想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
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过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的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地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从心里充满了敬意,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设施,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了不起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二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 过去上大学的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很不对头了;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试着去喜欢学,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
因此,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因此谈不上喜欢。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能在不断 探索 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爬山爬到一定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往上多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爬山的乐趣油然而生。跑步跑到一定时候,也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呼吸舒畅起来,两条腿也好像自动跑了起来,继续跑下去的勇气会转变成一种轻松地向前跑的惯性,接着跑下去就能跑出很远。
不管是爬山还是跑步,在你咬紧牙关的那一刻,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临界点。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临界点,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临界点。它不像肉体上的临界点那么明显,但却更难挺过去。因为它会持续更长的时间,需要人们有更多的内在勇气。
在工作和事业中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我们有闯过临界点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耐力。很多人在工作中十分浮躁,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小事。其实,小事做不好的人绝对不可能干出大事来,能否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完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标志。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到处寻找金矿,在自己拥有的一块土地上挖了个遍,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只能绝望地卖掉了土地。而买他土地的那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只向下挖了几锹,就挖出了金子。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挖井,挖了十口井都没有挖出水,其实每口井他只要再向下挖一米,就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地下河在等着他——“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就是临界点。
世界上的事情经常很容易开始,但却很难有*的结局。因为*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意味着遍体鳞伤也绝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到达临界点的时候咬紧牙关继续拖着疲惫的双腿向前奔跑,直到最后肉体和精神为了同一个目标合而为一。
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要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需经受更多的痛苦。但是,只要你能忍受黎明前那最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灿烂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升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1:50
俞敏洪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中曾写道:“未来尽管不确定,但一定有新的东西在等着你。”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两次高考失利后,我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期间患病休学一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英语老师。1991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2001年成立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这些经历我与成东青是相似的,但是这期间我所经历的屈辱、孤独、失败以及创业的艰辛等等各种残酷的现实与复杂的心境是电影艺术人物无法全然表现出来的。
在《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为了能追到法律系的第一美女苏梅,先是爬上电线杆制造浪漫,而后在未名湖中划船表白,没想到苏梅为了拒绝他,跳入湖中并患上了肺炎。成东青在探望的时候染上了肺结核,休学一年。苏梅随后也拿到签证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并留在美国,成东青创办“新梦想”英语培训学校后一直未婚,把“性生活奉献给了演讲”。
而回顾我的感情生活,却要惨得多。在5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没有谈过恋爱。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我们班最丑的女生都收到过情书,那就是我写的。直到大学毕业后一年,我才开始第一次恋爱,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妻子的唠叨也是我弃教从商的一个因素。我的一些朋友挣到了更多的钱,我妻子希望我也能更成功。她觉得,与他们相比,我是个失败者。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潮最热的时候,成东青和哥们儿都希望在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读书,孟晓骏毫无意外地顺利拿到签证,农村出身的成东青则被拒签,“美国人民暂时不需要你”。随后的几年,成东青又两次被美国拒签。
现实情况是,我在北大本科毕业后,就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没有一所给我提供奖学金。我没有那么多钱。如果有人给我奖学金,学什么我都愿意,学宗教也行。我为了攒足去美国读书的钱,才在业余时间当家教,最后建立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电影很精彩,现实更残酷。不管我和电影中的成东青有多少异同,我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自强不息、积极上进、拥有梦想,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一如既往充满希望。
电影中成东青曾经说过一句话:梦想是让你一直坚持、觉得特别幸福的事儿。我觉得梦想是将来回忆时让你热泪盈眶的事儿。
无论是成东青还是我,我想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奋斗者的缩影,希望你能从成东青的故事里,从我的人生感悟中,获得不断向前不断向上的动力。
常常有人问我关于成功的问题。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成功的 ,所以我通常不太愿意讲成功。如果说我取得了成功,也仅仅是因为我在某一点上取得了一点成绩而已。说任何一个活着的人成功都有些言之过早。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活着的人,他的生命还要继续,他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料到。再坚强的人,也无法预料未来他的精神是不是会有崩溃的一天;再脆弱的人,也无法预料他是不是会有变得坚强的一天。有不少人曾被媒体赞扬吹捧,最后却突然遭媒体曝光诸多负面新闻;有不少人曾受到 历史 的质疑,但最后被证明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对我们来说,成功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向前走。
有一次,我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的T-shirt背后用大大的红色字写了一句话叫“Success is Never Final”,就是说成功无止境。曹雪芹是成功的,因为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承认他是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牛顿是成功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都会承认牛顿是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这些人死了以后盖棺论定了,可以去论成功。这就是活着的人不能讲成功的原因。
常常有人说:“俞老师,你做新东方是成功的。”我说:“错了,新东方是每天都在做事情,而且努力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能叫成功。”
我在这个位置上,任何一个失败,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任何一个成功也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它就不再真实。面对不真实的东西,作为当事人,我就一定要有冷静和充分的认识。如果我真人模狗样地把自己当成功人士我就完蛋了。一定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人。理由非常简单,我考虑到了新东方失败的那一天,或者说我被 社会 当作反面教材的那一天,我能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实际上这就体现了我有没有冠军的素质。
我觉得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应该拥有这样的素质。如果那一天到了,我会怎么样,我其实不知道,但是我现在有这样的心态做这样的准备。如果新东方倒闭了,我还会来继续为大家讲述新东方的故事,只不过讲的题目换成“我是如何把新东方做没了的”。这个话题对大家的教益应该要大得多。
只有从失败中、从错误中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带来的只是一种被包裹的虚幻。一件事做得很顺利并不能叫作成功;如果面对一大堆失败的尸骨,你还敢挺胸昂头向前走,这才叫成功。所以,大家要记住,成功是没有止境的。
目前整个 社会 对成功的看法是很浅薄的。当人们有钱的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钱是怎么来的,只会觉得有钱就是成功,所以富豪榜出来后,如果你在榜上,人们或多或少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厉害。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假如我们都以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准,未来就可能会迷失在钱眼里,丢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
你真正专注于金钱的时候,金钱不一定会来到你身边。新东方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靠我交到的朋友帮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在价值体系、兴趣爱好方面跟我相投或者是能让我学习的人。 虽然我没什么本领,但是我交到的朋友都是水平比我高的人,从这些朋友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新东方真正开始腾飞是在我搭建了一个新东方的基础之后,把国外的一批朋友邀请回来的结果。而这一批朋友,大部分都是我在北大时认识的。在北大时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一般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去与人交朋友,而是以请教者和学生的身份,即用一种谦卑的态度去接近别人。只要你不提太过分的要求,别人都愿意接纳你进入他们的圈子,所以我就进入了一些人的圈子。新东方的另三位创始人中,王强是我当时班上的班长和团支书,徐小平是我当时西方音乐史的老师,包凡一尽管不是什么班干部,但睡在我的上铺。
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我为什么与他们交朋友?
首先,这三位人品很好,这是前提。其次,他们三位在某一领域都比我强。比如王强在很多方面天分都很高,模仿能力强,说中英文的水平极高,在北大广播站当了四年站长。这些我都学不来。但我学到了他的读书劲头。他在北大时把自己的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一半买书。就算他把饭菜票全都用光了,他也不会动用买书的钱。如果实在没有饭菜票,他就借,借不到他就“偷”。我觉得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当时拿国家的助学金,每个月22元。我也把钱分为两半,11元用来吃饭,11元用来买书。我不大懂得买书,所以当时就跟着王强,他买什么书我就跟着买,从此养成了买书读书的习惯。
包凡一跟我一个宿舍,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完全是塑造我人格的东西。包凡一是极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他的父亲是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所以他的古文是非常好的。据他自己说,5岁就能把《离*》背下来,8岁就能通读《金瓶梅》。一个8岁通读《金瓶梅》的人到了18岁一定就把人生看穿了,有了40岁人的自我批判精神。
包凡一是一个能把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全部暴露在你面前然后让你审视的人,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全都摆出来后,他自己反而没有心理负担了。反正你们想说我的也没法说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就这样在你面前,我就是这样真实。
但问题是,我们这群人才刚刚成年,而他8岁就成年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心理上有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很想维护自己的面子,想让别人说自己的好处和优点,但他能把你的缺点和心里的阴暗面全部揪出来,把你弄得没有藏身之地,所以我们就极其痛苦,一痛苦就反击,于是我们宿舍就形成了互相打击、互相讽刺甚至互相侮辱的风气。到最后,大家觉得互相攻击没劲了,于是就自我侮辱,你说你是猪,我说我连猪都不如。结果我们宿舍四年就一直在互相批判中度过。
新东方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文化,就是批判文化和嘲讽文化。新东方开任何会议都是不表扬的,一定是把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揪出来狠狠批判。结果,这些家伙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在他们眼中,从来都不是什么人物。但是我很敬重他们,因为他们在新东方创建了这么多的业绩。我们之间的互相批判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的,这样做反而有好处:丑话都说在前面了,背后没有了各种风言风语,大家反而能更团结。
其实,身边有一群朋友是很好的。王强的读书精神、徐小平的思想火花、包凡一的批判精神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影响,塑造了我的性格。身边有值得交往的朋友可以开阔你的心胸,让你更有见识,思想更有深度。千万不能交那些只会喝酒吃肉而不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的朋友。
爱人在家里带孩子,每次儿子摔倒或者撞在家具上,开始号啕大哭时,爱人总是用脚跺地或用手拍打家具,一边跺脚一边打还一边说:“打死你,打死你,再叫你欺负我们小宝宝。”儿子看着妈妈的表演,慢慢就不哭了。这是一种引导孩子推卸责任的行为。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把一切责任和后果推给别人,自己不承担任何过错的习惯性思维。于是,摔倒了是地的错,撞上了是家具的错,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错,相处不好是邻居的错,工作不好是老板的错……最后所有的错都可以算到别人身上,所有的抱怨都可以发泄到别人身上,唯一没有错的就是自己。
很多人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性思维,因此我们很少看到周围的人有主动认错的习惯,很少听到有人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 。”由此 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很多人严重缺乏责任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最后导致人们丧失了反思能力: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用承担责任;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需要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反省行为,只有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才会反思。一个人没有反思能力无关紧要,受害的只有他自己。一批人没有反思能力就会互相指责,互相拆台,钩心斗角,到最后摧毁合作的团队,摧毁大家共同奋斗的事业。 “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故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反思能力,这个民族就是缺乏勇气的民族,就是接近堕落的民族。在报纸上曾读到,歹徒在长途 汽车 上侮辱妇女,一车人视而不见;或者掉下河的人已经快要淹死,会游泳的人非要让人掏钱才肯下河相救,这不禁让我浑身冒冷汗。
因此,教会孩子们从小承担责任,从小勇敢地面对生活,是中国父母和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比纯粹教给学生知识要重要一百倍。
儿子在练习走路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摔倒,不断地撞到家具上;但我已经禁止我爱人再以跺地、打家具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取而代之的是 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承担后果,并且使用让他变得勇敢的语言 :“宝宝,自己爬起来!看,你一定能自己爬起来。宝宝不要哭,宝宝真勇敢,撞疼了也不哭,宝宝是最厉害的男子汉。”儿子在泪眼中,终于自己爬了起来,重新迈出了还不够稳健的步伐,但从这步伐中,我欣慰地看到了他新增的勇敢。
讲到“变化”,以及什么叫改变自己,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的人改变生活道路是主动的,有的人是被动的,我就是*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
尽管我当初是被动地离开了北大,但今天我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改变,都是主动的选择。我已经从一个被动的人转变成了主动的人。一个主动的人是能更好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有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在北美发行了1000万册,在中国短短的几个星期销售量就达到了200万册。这是一本薄薄的书,是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为什么销量会这么大呢?
故事讲的是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两只小老鼠,一个叫匆匆,一个叫嗅嗅;两个小矮人,一个叫哼哼,一个叫唧唧。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一起出发到迷宫中去找奶酪,他们确定迷宫中有奶酪,但在哪里谁都不知道。他们找啊找啊,找了很长时间,经过了很多困苦,终于在迷宫中的一个房子里找到了奶酪。大家非常高兴地一起分享这些奶酪,一起吃了很多天。
突然有一天早上他们发现奶酪完全没有了。是丢了?还是被人偷走了、抢走了、拿走了?还是被谁藏起来了?还是被他们其中的一个偷吃掉了?谁都说不明白。但事实是奶酪没了。面对这一事实,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两只小老鼠的反应速度最快,觉得问题很简单,既然没有了奶酪,就必然要去找新的奶酪,在这没有奶酪的房间里耗时间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于是两只小老鼠背上包又出发去找新的奶酪了,后来终于又找到新的奶酪。
哼哼和唧唧这两个小矮人就不一样了。人的头脑比较复杂,就在那里反复思考为什么奶酪会没有了,会不会有一天奶酪会重新出现?觉得这个世界怎么会那么不公平,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儿奶酪,还没怎么吃就没有了。他们费尽心思,想要找到丢失的奶酪,但一无所获。唧唧到最后终于明白,奶酪肯定没有了,再不找新的奶酪就会被饿死,于是下定决心也去寻找新的奶酪。经过了很多艰苦的努力,最后也和两只小老鼠一样,找到了新的奶酪。而那个叫哼哼的人就待在老地方,天天抱怨世界对他的不公平,天天刨地挖墙脚,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人面对变化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当你发现本来拥有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必须赶快去寻找新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座被挖空了的金矿,尽管原来我们有所收获,但现在我们必须改变,否则我们从此将终生一无所获。
请你抛开过去,走向未来,未来尽管不确定,但一定有新的东西在等着你。世界上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你找到机会的可能性也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你停止努力,你的生命就会萎缩。
1991年,我从北大被踹出来,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窟窿一样。北大第二天就把我住的房子收回去了,我从北大出来时没有钱,没有房子住。怎么办呢?
人被*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勇气和智慧,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像我这样一个北大的门都很少出的人,居然一下子鼓足了勇气,跑到北大周围的农村去找房子。北大的西边有一个叫六郎庄的地方,据说是当年杨六郎抗金的地方。我到这个村里转悠,终于找到一家愿意租房子的农民,谈好了每月房租50块左右。那时的50元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我当时在北大的工资是120元一个月。
谈完后,我发现房东家有个孩子在做作业。我想我可以和房东做个交换,如果我辅导孩子作业,也许房租就能免了。我就和房东说,我把你的孩子辅导到全班前10名,你能不能免了我的房租,没想到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他家并不十分贫困,不至于等着房租来下锅,而孩子的教育比房租要重要得多。
我在他家住了一年半,我每天晚上出去上课,我妻子辅导他的儿子,结果把他儿子辅导到了全班前5名。后来我们要搬走时,这对农民夫妻死活不让我们搬,说要让我们住正房,继续辅导孩子。当然后来我们还是搬走了,但两家人从此变成了好朋友。
这件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只要有勇气,就能找到机会;第二,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再困难也会有出路。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记住我上面所说的两点,生活就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相信自己能够创造财富和成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是光明灿烂的。另外,我们一定要深入 社会 、了解别人。
一 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灵魂是封闭的灵魂,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别人,和别人交朋友,我们才会有更光明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 。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低着头一直往前走,就会不知不觉超越目标。 我至今记得当我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先是仰天大笑然后号啕大哭,跟范进中举一样。如果没有当时的坚持,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个农民。
当时我们村有个人跟我一样考了两年,我跟他说一起考第三年吧,但他的母亲说别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我跟我妈说让我再考一年,结果第三年我真的考上了。因此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第二,不能停下来,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
我从参加高考那天开始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体现。跑得快的人往往会停下来,而跑得慢的人不能因为慢就不跑。只要跑,早晚会到达你所向往的终点。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马和骆驼谁一辈子走得更远。我觉得一定是马,他说我的答案是错误的,骆驼走的路要比马多。原因是,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坚持目标,一路远行正是骆驼的特点,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
一个聪明的人一辈子所创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个笨的人所创造的多,因为笨的人每天都在创造,而聪明的人可能创造一段时间会停下 ,即便是爱因斯坦这种超级天才,小时候也被认为是个白痴。爱因斯坦9岁才会说话,还好他有个好妈妈一直认为他是个天才。所以当我的儿子到4岁时还不会说话,我老婆着急地带他到处求医时,我说:“别看医生,4岁不会说话很正常的。”我老婆说:“为什么正常?”我说:“不会说话是语言功能发育不完全,不代表头脑就不发达。朱元璋7岁才会讲话,就成了皇帝,我们儿子现在4岁不会讲话,未来至少是个县委*。”
人生,是一段曼妙的旅程。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书籍更是匮乏,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我把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
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受用来说,则远远不如古人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生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我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
现在想来,要是我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的学问境界和思想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
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过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的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地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从心里充满了敬意,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设施,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了不起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二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 过去上大学的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很不对头了;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试着去喜欢学,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
因此,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因此谈不上喜欢。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能在不断 探索 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爬山爬到一定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往上多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爬山的乐趣油然而生。跑步跑到一定时候,也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呼吸舒畅起来,两条腿也好像自动跑了起来,继续跑下去的勇气会转变成一种轻松地向前跑的惯性,接着跑下去就能跑出很远。
不管是爬山还是跑步,在你咬紧牙关的那一刻,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临界点。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临界点,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临界点。它不像肉体上的临界点那么明显,但却更难挺过去。因为它会持续更长的时间,需要人们有更多的内在勇气。
在工作和事业中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我们有闯过临界点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耐力。很多人在工作中十分浮躁,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小事。其实,小事做不好的人绝对不可能干出大事来,能否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完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标志。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到处寻找金矿,在自己拥有的一块土地上挖了个遍,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只能绝望地卖掉了土地。而买他土地的那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只向下挖了几锹,就挖出了金子。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挖井,挖了十口井都没有挖出水,其实每口井他只要再向下挖一米,就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地下河在等着他——“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就是临界点。
世界上的事情经常很容易开始,但却很难有*的结局。因为*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意味着遍体鳞伤也绝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到达临界点的时候咬紧牙关继续拖着疲惫的双腿向前奔跑,直到最后肉体和精神为了同一个目标合而为一。
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要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需经受更多的痛苦。但是,只要你能忍受黎明前那最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灿烂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