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12: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9:14
《春江花夜月》可以说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韵,有九次转韵构成了十分完整的结构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琢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系终于实现了。诗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可后人给予这首诗高评“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意向丰富,因为它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在充分的自我独立性中去欣赏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它不同的生命状态。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主题,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它们又各自离去。它们是知己,它们也是陌路。他们总是在路上碰到人,就喝一杯酒,变成好朋友,然后擦肩而过,又回到各自的孤独,这里面没有一点小家子气的生命意象。
张若虚是一个文人,当时他走到北马南船的交界,看到了春天,面前是长江流水,又刚好是月圆之夜,花也在开放。他在黄昏的时候,站在江边,看到潮水上涨,忽然有很多感慨。“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中,“春江潮水”是描写春天的江水汹涌澎湃的感觉;“连海平”是说潮水和汪洋大海连在一起。可是张若虚所处的地方根本看不见大海,这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扩大了。诗人用这种蓬勃的空间感,扩大了自身的生命领域。“海上明月共潮生”,在第二句,他又做了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升。
“滟滟随波千万里”,生命经验又扩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千万里以外的东西吗?看不见。张若虚在这里讲的不是视觉,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春江花月夜》从一开始就对我们生命经验的放大进行着催化。第一句已经点出了春的主题,“滟滟随波千万里”是月亮主题与江水主题在对话。这段的最后一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一个问句,这句话很有趣。张若虚已经不在自身的肉体定位上,而是到了宇宙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的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生命经验被放大为宇宙意识,张若虚又通过文学技巧将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宛转绕芳甸”。为什么叫“芳甸”?因为不种稻子,不种麦,而是种花。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散发着香味的土地,将主题变成了“江”与“花”的对话。
从“月照花林皆似霰”,到“空里流霜不觉飞”,再到“汀上白沙看不见”,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了“不存在”。“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统一变成一种白色,没有任何一点杂质。
我在巴黎看到那棵花朵飘落的树时,很清楚在巴黎读书的四年不可能回家,连长途电话都很难打,因为那个年代打电话很贵。你会忽然在那个时候发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就是你在庙里抽出的那支签,它在讲你当时的生命状态。——《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