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7 01:3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0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记得《文选》上载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的品行有何不妥之处么?为什么士民百姓都不赞誉您呢?宋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一个例子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有个从远方来的客人在都城中唱歌,开始唱土谣俚曲《下里》和《巴人》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能跟着哼唱;等到唱《阳阿》和《薤露》的时候,跟在后面的人已经减少为几百人;当他吟唱《阳春》、《白雪》这类高雅歌曲的时候,和者更少,区区数十人;而当他综合运用商、羽、徵三种声调高歌的时候,能够应和的不过寥寥数人罢了。这说明了什么?“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凤凰展翅九千里,脚踏云霓,背负苍天,能够翱翔到极其高远的地方;跳跃在藩篱之间的鷃雀,岂能象凤凰一样了解天地的广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可以在北海碣石山看到它的脊背,而傍晚它又来到了孟诸;那浅塘中的小鱼,又岂能象鲲鱼那样了解江海的广阔! 不但鸟中有凤鱼中有鲲,人类中间也有出类拔萃圣哲。圣人伟大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越常人而独存。一般人又怎么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尽管宋玉的回答非常自负,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毋庸质疑的。真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也有例外,否则相对论诞生伊始,理解它的就不仅是两个半人了。老子论道也属于这种情况。“道”是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么?如果方法正确,认识理解它决非难事;反之,假如方法不对头,它就是横亘在人们求知道路上不可逾越的山。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表明“道”并非不可知不可行,所以将“道可道非常道”理解成“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皆非真正的道”显然是错误的。老子说“道”易知易行,是就道自身的特点而言的,今天我们只要抓住矛盾和运动变化这两个关键就等于掌握了认知道的钥匙,道对大家来说就是“甚易知甚易行”的。既然如此,老子为什么又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臭皮囊,有身就有私,有成见、利益以及各种利害关系等等,这些东西无疑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羁绊,妨碍大家对道的认识和遵从。比如当你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时候,便武断地将老子的思想纳入唯心主义的范畴,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与之不同的认识吗?再如一提到《老子》,便和玄奥、消极避世等观念联系到一起,你还能汲取到其中的进取精神吗?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本来易知又易行的“道”,反而被罩上了重重神秘的面纱,变得“莫能知”、“莫能行”了。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以按照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行为主体的稀缺性,即认识、遵从道的人凤毛麟角,其中包括居位者;二是指“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小,这个小主要是指道在国家*中的缺位,平民百姓和统治者对道的态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仅及于自身,而后者则可以影响到全社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中心意思显然是从国家统治者和国家*的高度来说的,它表明最应当知道和守道的人恰恰背道而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言有宗,事有君 言,言论。事,行为。宗,根本、根源;君,主宰、主旨,两者可引申为依据、根据。 无论讲话还是办事都有宗旨和依据,都有章可循,而不是信口开河胡乱行事。那么这个“宗”和“君”指的是什么?显然是道。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正是由于人们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 无知,表示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仍处在蒙昧状态,常人认识和掌握的多是易于感知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不我知,即不知我,宾语前置。“我”是唯道是从的人,不知我就代表不知“道”。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则,法则,引申为效法。“我”在这里可以视作人格化的“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效法我的人就更少了。 道家的思想学说没有象儒家学说那样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思想正统,或许可以从此处发现几丝端倪吧。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被[同“披”]褐,穿着最普通的粗布衣服,表示圣人的外在,包括地位、言行等极其普通,和寻常百姓无异。 怀玉,身怀宝玉,玉用来表示圣人出众的品质、德操和才能。 由于了解道的人少,所以那些唯道是从的圣人虽然内藏锦绣,却常常不为人知,和社会上最平常的贩夫走卒一样。由此想到了用人,真正的人才是相当难求的。为什么难求?通晓大道的人都是奇货,百年一遇已属不易;而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将这样的人物辨别出来更加困难,所以由于缺少长着火眼金睛的伯乐,结果往往是“山川藏虎豹,田野埋麒麟”。姜太公碰不到周文王,可能继续穷困潦倒;没有秦穆公的五张羊皮,百里奚依然是楚人的囚徒,如果他们生活在今天,既没有学历也没有地位,大概只能埋没于乡野之中了,呵呵。 有人认为本章内容表现了老子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窃以为不然。从“道”鲜为人知的特性来看,唯道是从的圣人不为人所知、不为世所用的遭遇应当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更何况老子还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呢?所以包括老子在内的有道之士,他们对自己的际遇应当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一点在《庄子》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如果说儒家人物容易产生怀才不遇的情结,倒很正常了,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一向非常热衷,一旦自己不为人知不为人用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有怀才不遇感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道家的人物却完全不同,他们的理想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时隐蔽自己,不居功、不图名、不贪利。正因为道家人物大能够不役于外物,受到的羁绊很少,所以容易做到顺应自然进退自如。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03
说话有宗旨,做事有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