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02:4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6:26
朱自强: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
01
幼儿文学是很难创作的一个文类,可是,却有很多人把它看得很容易,以为就是随便为小孩子编故事。其实,同样是编故事,有的就好,有的就差。可以说,在幼儿文学中好书和坏书是良莠杂陈,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具有分析、判别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眼光。
为了方便进行比较,我选择了图画书名作《小黑孩桑布》和来自它的缩写《小黑人和大老虎》,主要比较其文字故事。
《小黑人和大老虎》的全文:“有个小黑人名字叫布布,布布有一把小花伞、一双小皮鞋、一件红衣服、一条蓝裤子。布布穿上红衣服、蓝裤子、小皮鞋带着小花伞到树林里去。半路上碰到一只大老虎,布布说:‘老虎老虎别咬我,我把红衣服送给你。’走着走着又碰到一只大老虎,布布说:‘老虎老虎别咬我,我把蓝裤子送给你。’走着走着又碰到一只大老虎,布布说:‘老虎老虎别咬我,我把小皮鞋送给你。’走着走着又碰到一只大老虎,布布说:‘老虎老虎别咬我,我把小花伞送给你。’四只老虎都说自己最漂亮,吵啊,闹啊,打起架来,你咬我,我咬你,四只老虎都死了。布布穿上红衣服、蓝裤子、小皮鞋,拿好小花伞回家了。”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原作的话,也许会觉得这样一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也不错啊,我们也很难说它就是一个品质特别坏的书。但是如果了解原作之后就会发现,这两篇作品的差距其实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我把原作介绍一下,两个作品的不同究竟在哪些地方,一篇幼儿故事究竟做到哪一步才算好,哪一步没有做到就不算好。
原作和改写的故事都在一个基本的框架里面,但是很多细部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一个小黑孩名字叫桑布,他爸爸的名字叫江布,妈妈的名字叫曼布。妈妈曼布给桑布缝制了漂亮的红上衣和蓝裤子,爸爸江布到镇上给他买来漂亮的紫皮鞋和小绿伞。小黑孩桑布有了这些东西该打扮得多漂亮啊。于是他穿上红上衣、蓝裤子,撑着小绿伞穿着紫皮鞋到森林里去散步。
走了一会儿,跳出来一只大老虎,老虎说:“小黑孩桑布,我要吃了你!”桑布说:“老虎先生请你别吃我,我把我这件红上衣送给你。”老虎说:“那好,这次我饶了你,那红上衣不给我可不行。”于是老虎穿上红上衣说,“我是森林里最漂亮的老虎”,就走了。
桑布往前走,又跳出一只老虎,老虎说:“小黑孩桑布,我要吃了你!”桑布说:“老虎先生请你别吃我,我把我的蓝裤子送给你。”
到了第三只老虎跳出来,再说这话的时候,桑布说:“老虎先生请你别吃我,我把我这双紫皮鞋送给你。”老虎说:“那不行,我有四只脚,你只有两只鞋,这数不够。”桑布说,你可以把他穿在耳朵上啊。老虎说,这主意倒不错,就穿在了耳朵上,说,这下我就是森林里最漂亮的老虎了,就走远了。
然后又跳出第四只老虎,当然桑布只好把伞送给他,可老虎说,我用四只脚走路,怎么撑得起来?桑布说,你可以用尾巴卷起来撑着。
这样桑布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被老虎夺走了,他很伤心,一边哭一边往前走。走着走着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他害怕地躲在椰子树后面看,发现是那四只老虎,都说自己是森林里最漂亮的老虎,把抢来的东西放在一边,越吵越凶,最后就互相追咬,围着树转,一圈一圈转,越跑越快。于是,桑布就穿上自己的红上衣、蓝裤子、紫皮鞋,打着伞回家了。这时候桑布的爸爸江布从地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上有很多黄油。原来那四只老虎转得太快,最后*的老虎就变成了黄油。江布就把这些黄油装到罐子里,拿了回家。回到家,妈妈曼布就用牛奶和面,用这些黄油煎蛋糕。最后大家就开始吃用老虎化成的黄油做的蛋糕,妈妈曼布吃了二十七个,爸爸江布吃了五十五个,小黑孩桑布吃了一百六十九个。
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原作中很多珍贵的艺术性的东西在缩写中都流失掉了。我在这里概要式地列举几点:一、原作里温暖的亲情(这对幼儿文学极为重要)没有了;二、机智、勇敢的桑布变成了胆小、怯懦的小黑人;三、原作中奇特的想象力不见了;四、故事失去了波澜曲折;五、幽默、情趣流失掉了。
02
有幽默感的书是好书,教训孩子的书是坏书。林语堂说,幽默是心灵自由的花朵。因此,幽默与教训是水火不相容的,因为教训是对心灵的压抑和束缚。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是心灵的压抑和束缚。
笛米特·伊求的系列故事《拉拉和我》是幽默文学。其中的《奶油蛋糕》写的是吃蛋糕的事。“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有魅力的生活。当然,要使故事吸引读者,怎么吃更为重要。弟弟“我”听姐姐拉拉说冰箱里有一个大蛋糕,就一起去“看”,可是妈妈说蛋糕是招待两位姑妈的。妈妈去买咖啡了,拉拉以“也许有人偷咬了一口”为由,又去“看”蛋糕。“我”就喊,不许碰它,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我根本不想碰它,只是担心鲜奶油坏掉了,两位姑妈吃了中毒。“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姑妈中毒,就问,那怎么办?拉拉说,很简单,我们先尝一口。结果是蛋糕真好吃。可是,蛋糕的这边是没有毒,但是那边呢?于是拉拉和“我”,尝了这边尝那边,尝了外边尝里边。妈妈回来一看,气坏了,拉拉和“我”赶快解释:我们是不想让姑妈中毒。妈妈生气地说,“都给我吞下去”。于是,姐弟俩就照妈妈的话做了,结果两个人都撑得肚子疼。拉拉对“我”说,你看,这个蛋糕是坏掉的吧。
在拉拉和“我”吃蛋糕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牵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条线:怎么能吃到蛋糕?得找个理由;还想吃怎么办?再找个理由;全都吃光了之后,还是有理由。这一系列幼儿逻辑所生成的幽默使故事具有了吸引读者的魅力。
局促的心灵、功利主义的打算、教训的意图都是无法创作出具有幽默品质的故事的。图画书《自私的蜗牛》写下大雨时,蜗牛躲进了自己的硬壳屋里,蜻蜓、蚂蚁、蝴蝶、蜜蜂、青虫、甲虫都向蜗牛请求,要进来躲一躲。可是,蜗牛说:“全都给我滚蛋!谁的事我也不管!”大雨停了,蜗牛想:这些家伙都想来占我的房屋,还是把它背在身上牢靠。故事的结尾写道:“蜗牛因为背着这个自私自利的包袱太重,所以半天也走不了多少路。”
这是一个不会让人产生亲近感的教训故事。教训的故事讲起大道理是最卖力的,但是,却难以让人接受。作者也想把故事写得有趣,但是教训性把趣味性彻底消解了。
也有很多写不自私的,乐于帮助别人的幼儿故事。我们看看美国作家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系列故事里的《讲故事》。
有一天,青蛙身体不太舒服。蟾蜍说,青蛙,你的脸色有点发绿啊。青蛙说,我一直都是绿绿的,我是青蛙啊。蟾蜍说,就算是一只青蛙,你今天的脸色也未免太绿了。来,你躺到我的床上,一边休息,一边听我给你讲故事吧。
蟾蜍想啊想,可就是想不出一个故事来讲给青蛙听。蟾蜍说,我到门廊那儿走一走,也许就能想出一个故事来。蟾蜍走来走去,还是想不出故事来。
于是,他回到屋子里,大头朝下倒立着。青蛙问他,你干吗在那儿倒立着?蟾蜍说,我希望这样能使我想出一个故事来。蟾蜍倒立了很久,还是想不出一个故事来。
然后,蟾蜍拿来一杯水泼在自己的头上。青蛙问,你干吗往自己的头上泼水啊?蟾蜍说,我希望往头上泼点水,能使我想出一个故事来。蟾蜍接连往头上泼了好几杯水,可是还是想不出个故事讲给青蛙听。
接下来,蟾蜍又用头往墙上砰砰地撞。青蛙问,你干吗用头去撞墙呢?蟾蜍说,我希望用我的头狠狠地撞墙,能使我想出一个故事来。这时,青蛙说,现在我觉得好多了,我不想听什么故事了。你猜这时蟾蜍说什么?他说:“那你起来,让我躺一下吧。我现在觉得很不舒服。”
接下来,青蛙为不舒服的蟾蜍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青蛙身体不舒服,蟾蜍为了给好朋友青蛙讲一个故事,又是走来走去,又是大头朝下倒立,又是往头上泼水,又是用头去狠狠撞墙,可是,蟾蜍非但没有想出一个故事来,自己反倒病了。于是,蟾蜍上床去休息,青蛙起来给蟾蜍讲了一个故事。
青蛙讲完故事,问蟾蜍,这个故事好听吗?可是,蟾蜍没有回答,他已经睡着了。是啊,折腾了那么半天,蟾蜍真是累坏了。
这是一个令人捧腹发笑之后,内心感到愉快,甚至有些感动的故事。好的故事是最会讲道理。什么叫做“好朋友”?蟾蜍以自己的傻乎乎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我想,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去嘲笑蟾蜍的那些行为,恰恰相反,读者会因为那些行为而倍觉蟾蜍的可爱。
对于人,幽默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品质;对于幼儿文学,幽默感是一种高级的品位。幽默不是搞笑,不是噱头,不是挠人的*。好的幽默中有严肃的东西,有发人深省的东西,有令人感动的东西。
比如《小淘气尼古拉》里的《漂亮花束》这个故事。尼古拉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他就和贪吃的男孩亚斯特(他总是在吃东西,是个胖子)一起去买。最后挑来挑去,亚斯特看着花束像家里的火锅里的绿绿的蔬菜,就动员尼古拉选了一束花。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三个伙伴,其中的杰夫就嘲笑他:你们看,尼古拉拿着花的样子好傻啊。尼古拉说,你得庆幸我手上有花,否则你就挨巴掌了。亚斯特就说,你给杰夫巴掌的时候,我可以帮你拿花。结果两人就打了起来。这时,克劳岱说:你们看,现在是亚斯特有一副蠢样子了。亚斯特就用那花束去打那个克劳岱,结果花一打就散了,叶子就落在了克劳岱的头上,亚斯特一看,就肚子饿了,要回家去吃火锅。接着尼古拉又遇到了朋友奥德,结果又打了起来,奥德把尼古拉推坐在了花束上,把花束压得不成样子了。最后尼古拉遇到了乔西,乔西骑着自行车过来,见到他停了下来,问尼古拉,你要干什么去。尼古拉说,我拿着花关你什么事(其实对方根本就没发觉他拿着花),就拿花束打向乔西,结果花束落在一辆汽车上,被汽车带走了。乔西就骑着自行车追,最后只追回来一朵残缺不全的花。懊丧的尼古拉拿着残缺不全的花回到家。妈妈来开门,他说,妈妈祝你生日快乐,说完就哭了。尼古拉把花递给妈妈,妈妈接过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美丽的花,然后就把它插在客厅里的妈妈最珍爱的那个蓝色的花瓶里。
我读到故事的结尾,很受触动的,我被感动了。幽默其实有严肃的东西在里面。这个故事非常贴近孩子生活的本质,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尼古拉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把花束弄成了那样,但是,他对妈妈的爱是完好无缺的。这种打闹、顽皮的儿童式的爱妈妈的方式很有幽默感,同时也令人感动。妈妈说,这是她一生收到的最美丽的花,既有亲情,也有对儿童心性的洞察。《漂亮花束》的这种幽默方式,非常高级,非常了不起。
让我们记住:有幽默感的书是好书,教训孩子的书是坏书。
03
在儿童期,特别是在幼儿期,人的理性能力尚处于蛰伏状态,不能也不该被开发和利用。理性的蛰伏状态不仅不是坏事,反倒应该看作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事。因此,在幼儿期过早地向孩子灌输理性知识很容易产生负面结果。
1987年9月1日晚,我骑车带着三岁的儿子从近郊外的自由大桥归来。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又是在郊外,颇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我对儿子说:“你看,月亮跟着我们走呢?”儿子便问:“月亮也回家找妈妈吗?”“月亮也有家吗?月亮是到我们家去吗?”我一时不知作何回答,儿子却又问道:“月亮说什么呢?”“月亮有嘴吗?”我只好说:“月亮有嘴,但离我们太远,说的话我们听不见。”对儿子一连串的发问,我只回答上了一句,就这一句,本质上也还是*的感觉,因为儿子在问“月亮说什么呢”的时候,也许已经听到了月亮的说话声。
儿童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推动下去感受、把握生活,而*往往是用知识、理性去分析、判断生活。对儿童来说理性、知识的过早灌输只会淹没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果几岁的幼儿便被教以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不会发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高达127℃,而黑夜又可降至-183℃,那上面根本没有生命存在一类的知识,那么幼儿关于月亮的想象力就会被扼制,“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就难以径直走入他们的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当成年人为孩子们讲述幼儿故事名著《大萝卜》时,一个孩子突然发问,小猫去叫小老鼠来拔萝卜时,为什么不把老鼠吃掉呀?这一以猫专吃老鼠的知识为前提的发问,并不表明孩子的聪明,而是表现出弱小的心灵在事理逻辑的重压下的僵硬和变形。不适时宜的理性思维给幼儿的审美欣赏造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仅从教育的立场看,这样的儿童也令人深感忧虑。
成年人必须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情感。拿我自身的上述经历来说,如果告诉孩子月亮没有家,也没有妈妈,它不过是一颗表面温度是多少的星球一类的蠢话,不仅会使茫然不懂的儿童对知识失去兴趣,而且还会对他的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跟随爸爸回家(即回去见已经开始思念的妈妈)时,他把紧紧跟着自己走的美丽而可爱的月亮看作了自己的朋友,他问“月亮也回家找妈妈吗?”“月亮也有家吗?”是因为他小小的心里,希望月亮也有一份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和喜悦,他绝对不希望听到否定的回答。面对那一连串发问,既然我创造不出一个美丽、温暖的童话来解答,那么保持沉默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别林斯基也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
因此,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激发想象力的书是好书,缺乏想象力、压抑想象力的书则是坏书。我们大人为幼儿选择图书时,应该以想象力优先于知识为原则,将富于想象力,能够激发想象力的书籍送到孩子们的手中。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却奉行知识至上主义,专拣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书籍给孩子。幼儿并非不需要知识,但是,向孩子传授知识要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否则就容易压抑甚至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还有,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大人看取儿童故事的观点也对幼儿的精神发展的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以李欧·李奥尼的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一本创意十分独特的书。李欧·李奥尼分别以蓝色色块儿和*色块儿代表两个孩子,讲述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小蓝和小黄是好朋友,他们两家只有一街相隔。有一天,小蓝的妈妈上街买东西,留下小蓝看家。小蓝好想找小黄去玩,就离开了家。可是,小黄不在家,小蓝就四处寻找,终于在街的拐角上找到了小黄。两个孩子欣喜地拥抱在一起,结果变成了一个绿孩子。这个绿孩子开心地四处去玩,玩够了,就回到小蓝家去。可是,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你不是我们家的小蓝。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家的小黄。绿孩子伤心地哭了,流出了大滴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哭啊,哭啊,直到全变成了眼泪。最后,蓝眼泪又变成了蓝孩子,黄眼泪又变成了黄孩子。这回,蓝爸爸和蓝妈妈见到小蓝,高兴极了,又亲又抱,当他们来抱小黄时,发现变成了绿色。于是,他们一起到黄孩子家,报告这一大发现,大家都拥抱在一起,让互相都变成了绿色。
心存功利主义打算的大人,会把这本书理解为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传授关于颜色的知识,这个故事里包含着知识,但是,在儿童读者心里,却是感受到好朋友间那种亲密无间、和谐融洽的感情之后的艺术感动。这不是一个知识故事。大人给孩子讲这个故事,千万不可把着眼点放在蓝色和*混合在一起会变成绿色这一知识上,而要放在情感交流和想象力上面。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尽管儿童读者也会得到蓝色与*调在一起会变成绿色这一知识,但是,他们却不是以“学习”而是以“审美”的心境对待这个故事的。其实,就是作家李欧·李奥尼最初的本意也不是要告诉儿童读者一个关于颜色的知识,而是要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愉快故事。有一天,年幼的孙子和孙女闯进了李奥尼的工作室,为了能让两个孩子愉快地离去,李奥尼一边用蓝颜色和黄颜色在图画纸上涂抹着,一边即兴讲了这个故事。据说在故事的讲述中孙子们也好,李奥尼本人也好,都深深地陶醉了进去。用最简洁单纯的表现形式和最为奇特的想象力,贴紧儿童的思维逻辑,创造一个表现人人渴望得到的本质的人际关系的故事,并在情感上深深打动儿童,这才是《小蓝和小黄》的本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6:26
使你读了书有收获的是好书,使你身心不健康的书是坏书。 其实好书坏书都是靠你自己认为好不好看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