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照片进行自我评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23: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1:41
如何评价自己所拍的照片?它是一张合格的照片还是应当删掉的废片?照片中哪些问题使得它变得不合格?这些问题,对于想要不断提升自己拍照水平的大家来说至关重要。也有童鞋真诚地将照片发到网上寻求帮助,却因自我剖析不充分而得不到有效的评价,甚至招致一些对作品的冷嘲热讽。
为此,本文尝试总结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出以视觉落点为中心的照片自我评价方法。当然,这个评价方法不一定能准确地识别出每一张好照片与不合格照片,甚至有时候会发现有些大师们的名作似乎并不符合这样的评价标准,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刚刚入门的初学者对自己照片进行自我分析,进而建立起自己对照片的评价体系,摆脱不知道如何筛选照片的迷茫。
太长不看版本——整个评价过程其实就是从观看照片的角度考察三个问题:
1.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视觉落点?如果第一眼不能明确地将视线落在某一个主体上,那么读者就不知道要先看哪里,使照片很容易陷入主体不明的窘境。
2.作为观众的视觉落点,和作为拍摄者原本想要的视觉落点,两者是否一致?如果发现作为观众视角的视觉落点,并不是你原本想要他们关注的点,那么照片的意象传达就出现了偏差,表意失败。
3.视觉落点之外,是否有其他干扰视线的因素存在?是否总有让你有意无意要去瞥见的视觉落点之外的元素存在?它能否存在?如果不应该存在,可以怎样消除它?
以下是完整版本,将首先介绍观看照片时第一眼更容易注意到的元素的特征,然后以此对上面所提三个问题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的注意力不会一上来就将整个画面全盘收入眼中,大脑总是会倾向于先看清某一个东西,获得“找到了”的安定感后再去巡视其他东西,因而总是会存在一个阅读顺序,如同书页上从左上到右下的默认方向。所以,我们的照片应当尽可能提供这样一个让人的视线能够立马得到落实、内心能够得到安定感的位置,这个位置我们就称之为“视觉落点”。
简言之,视觉落点就是观众第一眼会看到的东西,通常就是照片的主体,决定着观众对照片的第一印象,反映照片的主要内容。
其次,能够形成视觉落点的元素通常来说会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清晰。模糊的物体让大脑无从判定,它总是会指挥眼睛去找清晰可辨的物体,因而清晰是吸引第一缕视线的必然要求。
2.可辨认。呈现在照片上的物体必须有足够多的部分使得大脑能够判定它是何物,如果大脑判定不了,它仍然会指挥眼睛去寻找它能够判定出的东西。如只展示出了一小部分车门钢板的汽车就让大脑无法判断钢板是何物体上的,无所适从的大脑就会下意识地排斥它。而虽然模糊,但依稀能够辨认出的人形则仍然能让大脑安定。
3.亮度高。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到一张照片中亮度高的部分。
4.产生强烈对比的部分。如大片近似色中的一块反差色、大片高亮度区域中的深色物体。此情形下,其他部分通常较为类似、具有一定规律、面积较大,进而成为反差部分的背景。
如上图,我们很容易就会去注意站在中间、手拿喇叭的女生。原因在于,她在画面中的特征,正好符合上述四点。画面中间区域亮度高于两侧,使得视线更集中于中间区域;中间区域大多是虚化的背景,仅女生是清晰可辨认的;两侧其他人均背对观众,而*女生面对观众。如此,这张照片便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了*女生的身上,她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本照片的主角。
面对我们拍摄出的一张照片,首先转换身份,从观看者的角度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视觉落点是否存在,它在哪里的问题。如果一张照片里你需要游离好几遍,在很多事物中去思考自己刚刚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那这个视觉落点基本宣告没有形成,进而照片的主体极有可能并不明确。你要做的,就是对照片进行裁剪以拯救它,或者更直接地,重新拍一张。
如上图,视觉落点同样是停着的车辆,但左图中车辆有好几辆,观众应该看哪辆呢?它们都是差不多的只露出上半部分,都是差不多的清晰,都是与人群的流动形成动静对比,而数量、大小上又不能形成“几列车”的整体印象,造成了各个个体对视觉落点的争夺,影响观看。同时,车辆过多也对人流形成了遮挡,这也是我考虑再拍一张的原因。最终选取的右图只有一辆车,不会有视线的争抢,不会遮挡人流,同时也形成了“人多”与“车少”的势力对比,显出元旦前夜解放碑街区的人流众多与车辆的寸步难行。
上图是我刚刚学习拍照时用胶片机所拍,因为无法形成视觉落点,也即主体不明的严重问题而成为废片。此处选出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张照片的问题在很多手机“随手拍”的照片中普遍存在。上图中吸引第一缕视线的区域总共有左下*灯光和水岸两侧的蓝色灯光建筑,三个区域互相独立,相互争抢视觉落点位置,同时又互相没有连成一体,也就无法作为整体成为视觉落点。因而,它从主体上就不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如果需要拍摄这样的城市夜景,可以考虑单独一个点作为主体,或者许多这样的点相互联系构成整体作为一个主体。
形成了明确的视觉落点后,我们就需要考察观众注意到的落点与作为拍摄者的我们原本想要展示的主体是否一致。只有这两个角度下的视觉落点一致了,才能说照片成功地传达了我们想要传达的东西。
这里的问题大多数也是由于上一部分“可能的主体不止一个”的问题造成的,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跑到了其他对象上去。但有时候也是由于我们的处理不当所致。
上图同样是元旦前夜在解放碑所拍,乍一看其实还算一张能看的照片。但是,我原本想要表现的是车辆停在人行道前,人流穿过马路的场景,主体应当是停着的车,而人群因走动而产生动态模糊,不致抢了车的视觉落点地位。然而,因为场景所限和拍摄略有失误,导致前方两个男人成为了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主体,这张照片的主体从拍摄者心中的车变成了观众眼中的人。按说主体好歹还在,而且比较明确,不致从根本上废掉这张照片,但前面成为新主体的两个主角却并没有什么看头,就是普通的行人在走路,没有多少让人关注的点,使得这个新主体缺乏趣味。因而,整张照片就成了传达失败、新“含义”又缺乏意味的残次品。
照片形成了明确而又正确的视觉落点后,总体上就可以说是一张合格的照片了,不致出现严重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关注视觉落点之外,有没有会干扰我们视线的元素存在,能不能消除掉它。
由于我们大脑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受我们主观意识的控制,如果画面中存在另一个过分吸引注意力的元素,那我们在观看照片时就不得不额外分配精力去与之对抗,造成观看照片上的困扰。如一个虽然处在背景中、被模糊虚化掉的人,但其轮廓依稀可辨,而且姿势奇怪反常,那么我们的大脑就总是要去注意到这个反常的人,从而影响对照片主体的注意力与整个照片的阅读。此时,我们就需要消除这样的干扰因素。
上图是元旦前夜的解放碑,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认出画面*作为视觉落点的心形深色气球,其与背景的暖色、明亮、虚化形成了对比,视觉落点还是比较明确、没有错误的。同时作为背景的解放碑也轮廓可辨,从画面下方延续到解放碑底部的密集人群在能够辨认的情况下也没有形成对主体气球、背景解放碑的干扰。
然而,左图两侧却存在着对*部分的视线干扰。左边大荧幕亮度超过解放碑,且面积非常大,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去忽视它,右侧点状的路灯同样引人注目。这还不算,两侧亮光下方停着的车辆,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过分瞩目,但是它停在这里,读者看到就总是会去想“它停在这里是做什么的?会发生些什么?”等等不应当出现的问题,造成看图上的干扰。
因而,我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裁剪,变成了竖幅照片,只留下了气球、解放碑与人群,进而利用解放碑最高的亮度,反而更烘托出了“解放碑”这一实际上的主体。略有遗憾的是,右下角的兔耳饰品依然有点分散注意力,但又无法简单裁切去掉,因而依然保留。
本文只是从照片已经拍摄完成后对照片合格与否进行的复盘评价,更根本的还是应当放到拍摄之时进行审慎的构思。对于拍摄过程的构思,可参照以下两篇:
摆脱路人随拍的第一步:明确你要拍的是什么
构图:传递你的拍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