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9 05: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7:21
白细胞总是偏低是怎么回事
白细胞总是偏低是怎么回事,由于身体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平时营养摄入不均衡,就会导致白细胞数偏低,降低了免疫系统的能力,对身体产生一定危害。那么白细胞总是偏低是怎么回事呢?
出现持续白细胞下降,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病因。如果工作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毒物,可以引起白细胞下降。如果近期有反复发热,伴胸骨压痛、肝脾脏肿大,可进一步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白细胞下降。
如果长年累月大量饮酒或行胃大部切除术,需警惕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缺乏所致白细胞下降(无效造血)。应关注患者近期是否出现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以导致白细胞下降。
还需关注患者是否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也可引起白细胞下降。例如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以及降糖药类的氯磺丙脲。还有免疫调节的药物,如硫唑嘌啉、左旋咪唑等,均可导致白细胞下降。
白细胞总数偏低怎么回事
白细胞总数偏低常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比如由于电离辐射或者化学毒物、细胞毒类药物破坏、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
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可以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细胞分化障碍、细胞成熟障碍,白细胞成熟障碍导致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偏低也可见于免疫损伤性的问题,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导致白细胞的破坏增多。在病毒感染或者败血症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消耗增多,出现白细胞偏低的情况。
白细胞偏低
而白细胞减少症引发的并发症还会使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白细胞偏低食疗
1.枣米龙眼粥
取30克的花生米以及红枣和10克龙眼与50可的.粳米,之后清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进行共煮,煮好之后即可食用。
2.鳖髓汤
鳖肉250克、姜1克、葱3克、猪脊髓200克,鳖肉、葱、姜少许煮熟后,再加入脑脊髓。煮20分钟后,加入食盐、酱油调味食用
3.牛肉鹌鹑汤
鹌鹑(去毛及肠杂,洗净)1只、牛肉250克、小麦50克,鹌鹑、牛肉、小麦同煮,加入少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4.鸭肉米粥
鸭肉100克、大米100克,鸭肉切片与大米同煮粥,用食盐调味食用。
5.黄芪乌鸡汤
取40可的黄芪以及600克的乌鸡肉,之后将这些食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共煮,煮好之后即可以直接食用。
6.蘑菇木耳羹
蘑菇6–8只,黑木耳10克。二味水发漂净,煎熬,加冰糖适量,1日2次当点心食用。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
1、某些病毒*染
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染,如伤寒和副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
3、脾功能亢进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
4、理化因素
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白细胞是血常规里边比较笼统的反应白细胞所有细胞问题的内容。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是4~10×10^9/L,一般认为白细胞小于2×10^9/L的时候,就是一个偏低的状态。
但这里边白细胞包括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白细胞偏低最常见的应该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一般是定在1.5×10^9/L以下的时候,认为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那么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分为四级,首先是低于1.5,第二个级别是1.0~1.5×10^9/L,第三个级别是0.5~1.0×10^9/L,第四个级别是粒细胞缺乏。
最严重的一个级别是低于0.5×10^9/L,当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候,最常见的应该还是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以及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感染。
还有就是药物性的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中性粒细胞低到了1.0×10^9/L以下,还要考虑,粒细胞减少是不是造血系统疾病自身引起的,就需要给病人做一个骨髓穿刺,来了解骨髓内的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这些更早期的细胞的一个变化,像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很多病人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就是以中性粒细胞的一个极度低下为最早表现的。像其他的一些药物,比如说治疗甲亢的丙基硫氧嘧啶,还有甲巯咪唑这些药物,它也是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
白细胞老是低怎么回事
第一:白细胞减少的话容易导致感染,因此生活中要注意防止外伤和感冒,同时可以配合口服升白药治疗改善,比如使用维生素b4以及鲨肝醇等药物,生活中注意多增加饮食物中的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
第二: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冒、病毒*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第三:白细胞减少临床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