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0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01
1、苏轼主政徐州的那两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在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他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
2、抗洪胜利,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苏轼仍旧身体力行,“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长堤,终于和苏轼的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
3、苏东坡还在城东要冲处筑一座十丈高楼,取名“黄楼”。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为土,土当克水,“黄楼”就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
在落成典礼这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楼作》这首诗。
4、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灾。苏轼悯民悲苦,决意去石潭为民祈雨。苏轼依当时惯例特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
苏轼亲自点燃香烛,跪拜龙王,并大声朗读亲笔所写的祈雨文章。他祈求“天神”降雨,盼望大麦、小麦能够得到丰收,让徐州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5、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为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苏轼反复考察、勘探,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的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01
公元1077年4月,苏公自山东密州转任徐州知州,在徐任职虽只两年,但他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建黄楼、兴旅游,并以其生花妙笔,对古彭的山水人事进行描述,留下了330多篇诗词文章,充分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