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8 23:5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58
苏州话「好」的韵母 /æ/ 是苏州话「软糯」的一大特征。[æ] 本身就不正,而苏州话里的 /æ/ 已经很央化、接近 [ɐ] 了(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也如此)(注意,舌位不正只是 /æ/ 软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前低元音比后低元音高频更强因此更可爱)。再来一个例子,上海话的「安」/ø/ 虽然记为前元音,但发音实际上很接近半高央元音 [ɵ]。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58
《宋人轶事汇编》引《西湖志余》,至元丙子,北兵入杭,有金姓伶官以“钟神”谐音“忠臣”讽刺范文虎。船禅相混也是很早的现象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59
南宋的吴语跟现在的吴语,听感应该非常不像,16世纪的《声韵会通》,北吴语已经大规模单元音化,但去鼻音化还比较零散。北吴语开始往「语言终点(日语化)」狂奔——单元音化、去鼻音化、高低调化,基本上是明代之后的事。与此伴随的是双音节词大量产生,在 米、面 分不清楚之后,米=mi,面=midio,出现了双音节化。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59
相比中古,各地方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说谁更接近《广韵》。而且就连怎样才算接近也很难定义。再者说接近《广韵》又不能怎么样,还是不要在意这个问题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1:00
南宋《嘉泰吴兴志》:“(安吉县)邸阁山,今俗书为邸角,字随音转尔。”庄绰《鸡肋编》:“(握发殿)吴人语讹,乃云恶发殿。”“角握”是觉韵字,“阁恶”是铎韵字。宋代南方宕、江相混已经很常见。较早的是“扛”字,南朝就有读入宕摄的,还造了一个“掆”字去表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