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14:5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5:28
据说徐志摩在英国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哈弥尔登,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5:28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1928年秋天,作者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乘船返回中国,途经中国南海时,把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
该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自该新诗出版后,诗句被多次谱上乐曲、诗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成为中国传诵一时的名句。
背景
徐志摩一生曾与多间大学结缘,191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期后转读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但直至1922年3月,他与张幼仪离婚后,转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供读七个月,这一短暂经历对徐志摩却影响至深。
他曾说离美国后,仍一如草包,但住在剑桥时,每天忙著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尝油烤饼、看闲书,回国时发现自己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剑桥的一景一物,自此成为徐志摩的创作灵感泉源。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留学归中国后,曾作新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徐志摩再度抵达英国,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1928年他第三次游历剑桥后,写成《再别康桥》,这亦是徐志摩短暂人生中最后一次到访剑桥,作品完成后3年,他在飞机意外中罹难身亡。
他在撰写《再别康桥》后似乎意识到那次“再别”,其实是一次诀别。他说:“这是我第三次对康桥表达最深切最难舍离的感情,或许未来的时日里,她只能永存在我的内心深处了!”他夫子自道,离开剑桥时,虽然仍听机械的轰鸣和看见不少高楼大厦,但这首诗是特意向云彩、金柳、柔波、清草和星辉作告别,跳出人与人之间离别的俗套,减少“伤离别”的味道。而全诗中所指的“轻轻”、“悄悄”、“沉默”是要营造寂然无声的气氛,减少沉重感,而多一点飘逸。
轶事
* 此诗作是香港中学会考中文科旧课程(已于2007年会考停用)的指定课文,学生需在公开试中讨论诗句,因此内容曾经广为熟悉。台湾教育部门亦把此诗列为中学国文课本中学习,令诗句在当地广为传诵。
* 香港填词人林振强曾把此诗改篇为粤语版——《剑桥拜拜》,引起广泛回响。
* 台湾演唱团体S.H.E的第十张专辑《Play》里第七首歌,为同名歌曲“再别康桥”,这首歌取材自徐志摩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回应于“再别康桥”这首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5:29
剑桥大学也翻译为康桥大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5:29
康桥其实就是剑桥大学的一座桥 那里有他美好的回忆 不需要说得怎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