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教育和教育内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8 03: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8:31
<<换个角度看教育和教育内卷>>
2021.08.04 首发于融园公众号
随着国家对教培行业强规的推出,教育话题又被推上风口浪尖,社会各界都在热议教育和教育内卷。
教育涵盖的范畴很多,有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彼此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这次,我们从社会结构、技术变革、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一看教育。
1、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进。
第1阶段,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或贵族社会,时间长度大概1000年。
第2阶段,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再到唐安史之乱前后,中国处于豪族社会或士族社会,时间长度大概1000年。此间有段特殊的时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到西汉武帝朝,中国社会处于短暂的平民社会,并在武帝朝与匈奴连年战争后进入豪族社会。
第3阶段,从唐中期到宋,直到清末,中国处于平民社会,时间长度大概1000年。
第4阶段,从清辛亥*到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中国处于现代社会转型进程中。
社会演进背后的其中一个推手,就是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结构的演进,同时,各时期的技术又塑造了各时期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传播成本,从而塑造了各时期的不同的社会教育方式。
2、技术变革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对火的使用能够让炉温达到1000°,青铜器的冶炼得以实现,但仅限于贵族内,文字也仅限于甲骨文或铭文,信息传播成本极高,所以受教育仅限定在贵族范围之内。随着木牍、竹简技术的普及,才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逐渐有*整理出档案文书和文献典籍,如孔子的著作和整理的文献。因此,这段时期,能够读书、写书的都是贵族或贵族后裔,加上信息传播成本高,教育依靠的是老师,依靠老师的著作做教材,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教育方式。
从秦到西汉武帝朝时期,社会处于短暂的平民社会,是的**能行使碾压地方的权力,这段时期内,**可以集中编纂国定教材。在汉独尊儒术后,虽确立以经学为教材,但经学都是先师所著的集合,因此其教育方式本质还是在以老师为中心。
从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社会处于豪族社会,**对地方的行政权力被弱化,期间没有出现能降低信息传播成本的技术变革,导致地方豪族对教育影响最大,教育方式仍以地方老师为中心传授经书内容。
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经过了从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进行了近2000年。
从唐宋直到清时期,社会进入平民社会,**又能够行使碾压地方的权力,推行**预期的教学内容。加上唐宋时期的纸和印刷术的普及,极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和民间可以编纂和印刷大量的书本资料,逐渐形成了以“十三经”为核心教材,社会上的老师都以“十三经”为核心组织教学,比如从北宋二程、朱熹,到明王阳明,教学方式开始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教材为中心。
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到西方科学教材开始传入我国,到*时期按照西方模式建立学校,形成学科体系,直到现在,仍以分学科的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经过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进行了近1000年。
但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的二三十年,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变革,又让信息传播的成本几乎降到0,每个人可以通过检索获得几乎任何信息。
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方式是或否又到了一个变革的窗口期呢?!
3、公办学校、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
公办学校、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中最明显的差别在客户与用户是否统一。
使用产品的是客户,为产品付钱的是用户。
培训机构的产品是什么?可以是老师、课程、教法、或者应试技巧。
谁使用培训机构的产品?可以是学生或家长。
谁为培训机构的产品付钱?还是学生或家长,不付钱,培训机构就要黄了。
这么看,培训机构的客户和用户是统一的。
公办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同样可以是老师、课程、教法、或者应试技巧。
谁使用公办学校的产品?同样可以是学生或家长。
谁为公办学校的产品付钱?呃,是学生或家长吗?不一定了。
这么看,公办学校的客户和用户是不统一的。
不统一,会怎样?
不统一,利益交换的双方就不一样,负责的对象就不一样。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来看,美国常春藤名校为什么多是私立的,大概有解了。
除客户与用户是否统一外,供需关系是另一个视角。
K12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或家长来说,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是升学,升好学。
需求明确,供给就明确。
K12阶段的学校、培训机构,一切为了满足升学、升好学的市场需求。一旦市场需求被满足,就能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增强回路。
再看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除了公*辅导之外,还有跑出K12范畴的吗?有天看电视看到某教培品牌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赞助商,我以为这个教培品牌是聚焦冰雪项目的呢,原来不是。
再看高中之后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什么教育质量总被诟病?因为学生的需求不如K12阶段明确了。有效需求,是升学吗?是就业吗?像K12阶段的用户的痛点来自于恐惧吗?似乎不是了。
那回头再看,为什么K12阶段的教育没有让学子们对18岁后的人生目标产生个清晰的需求呢?!
4、我看教育的内卷
内卷,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就是以边际收益递减为代价不计效率的投入。
对教培机构而言,K12阶段的好成绩,都是靠无所不用其极的应试技巧去拉动的,所有教学劳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分数。
对学生而言,升学、升好学的动机,不是来自求知的好奇心,受教育的内在动机不是出于对人生这场马拉松的规划。
就像前期互联网巨头们被责备一样,去发现科技的星辰大海啊,别老想着用科技卖菜啊。教培机构也一样,去发现教育的星辰大海很大啊,别光钻什么应试技巧啊,下一步要做的和最终想要的一致吗。
打破系统内卷,就要引入负熵。
其一,为K12后的教育引入反馈。
反馈,就是类似绩效评价的约束。
K12阶段的教育有明显的反馈,对学校、教培机构提供反馈的是升学刚需。但对K12后教育的反馈缺失了,用什么来评价高中之后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呢?升好学还是就好业?好像都不是。这是导致大学和职业院校的教育一直相对封闭的原因之一。
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之一在于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相当于为学校教育引入了企业这个反馈要素,为职业教育系统引入了来自企业评价的负熵,从而推动系统自进化。
其二,探索教法变革的星辰大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硬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这代表我们教育的颜值已经根本改变,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内涵建设。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了1000年,而现在已存在的教学资源已经极大丰富,而且获取和使用成本接近0,是时候改变上课就是老师讲教材这种教法的时候了。
对K12后的高等教学和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做一个美丽的猜想:重回1000年前的博洛尼亚大学时期,学校由一群满怀好奇心的学生和老师组成,但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老师教授以《圣经》为代表的教材为中心,而是学生只需对标个性化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可以全球范围内选用任何形式、层次的课程,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提供反馈的导师。
从教法变革的角度打破教育的内卷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唯一需要的,就是你我的躬身入局。
孔老师,早德国2500年就提出了双元制教育概念,《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足以证明;如何躬身入局,孔老师也给了方*,就是“先之劳之,无倦”。
这就是文化自信。
哎,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