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从未看懂《阿凡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05: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8:49
这两天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12年一轮回,仿佛又回到2009年了,北京依旧在刮沙尘暴,A股还是3000多点,影院依旧在放阿凡达......
时隔这么多年,《阿凡达》内地重映,完全是临危受命。
火爆的春节档过后,电影市场又进入了淡季,距离下一个黄金档期至少还有两个月,“实在没片了”。
基于此,《阿凡达》空降救市。
重映消息影院方面提前三天才知晓,基本上就是零宣传,甚至有些影院直到上映都还没有接到硬盘拷贝。
虽然这么仓促,但《阿凡达》作为一部复映片依然显露了不凡的票房号召力。
重映一天半,便轻轻松松超《复联4》,重登全球影史票房冠军宝座。
有人说,一部十几年前老片子有啥可看的,无非就是人傻钱多,当韭菜被割还浑然不知。
这话到底酸得很。
且不说《阿凡达》在世界影史的地位意义重大,单单片子本身非凡的前瞻性,放到现在也丝毫不会过时— —
《阿凡达》Avatar
如同《泰坦尼克号》横扫奥斯卡十一项大奖,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颁奖台上振臂高呼的那句“我是世界之王”。
没有人想到,《泰坦尼克号》自此便将影史票房第一的位置霸占了12年之久。
当然,大家更加不会想到,最终打破这项全球影史票房纪录的,竟然是携带《阿凡达》再次回归的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2154年。
每个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片中犹如仙境一般的潘多拉星球印象深刻。
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漂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声势浩大的瀑布。
熟悉卡梅隆的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慢性子。
《泰塔尼克号》筹备了3年,《阿凡达》甚至比《泰坦尼克号》筹备得更早,卡梅隆从1995年就已经开始写剧本。
但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一直等到2005年,《阿凡达》正式提上日程。
为了将潘多拉星球尽可能生动地呈现出来,卡梅隆带着一帮子顶级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到处采风。
比如夏威夷的热带雨林、中国桂林、张家界的喀斯特地貌。
而潘多拉奇异的植物,则参考了很多来自异域的花,然后把它们放大20到50倍。
细心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潘多拉有很多六足野兽。
为了让它们能够自然地在陆地上行走活动,设计师们还设计了一整套语言决定它们的行为。
包括上千套衣服、头饰、武器以及种种富有纳威人特色的道具。
25个场景共计4万平方英尺(相当于9个篮球场的面积)的面积,单单热带雨林的搭建面积就占了四分之一。
正是通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潘多拉星球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世界。
最初,不少演员以为自己拍的就是一部动画片。
进组那一刻,他们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演员都是最大程度上贴合角色挑选而来,摄制组不止拍摄声音而已,他们同时也拍摄演员的表演,甚至细微之处的表情。
所以,每个演员都得接受对应角色的特定训练。
比方说,饰演纳威公主的佐伊·索尔达娜。
她要学习射箭、骑马,完成影片中每一个攀爬跳跃的动作,对身体体能的要求非常大。
而男主萨姆·沃辛顿则要接受全套的海军陆战队训练。
即便他在片中是一个双腿瘫痪的退役军人,但哪怕是一个拿*的动作,也得熟悉到令人丝毫不怀疑他有参军经历。
不止动作训练,还有对话训练和语言训练。
卡梅隆雇佣南加州大学语言学专家,花了四年时间为纳美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整个语言体系包含近500个单词,以及专有的语法、句法。
演员们发音准确是其次,更要将其熟练运动到母语程度。
在经过这一切的训练之后,卡梅隆还将演员们带到夏威夷的雨林,体验在雨林穿梭的感觉,以雨林的一切生存。
到此为止,《阿凡达》才终于完成了拍摄的前期准备。
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
的确,正是《阿凡达》从零开始构建起来的虚拟王国,真正意义上助推了电影从2D到3D的跨越。
但在猫哥心目中,它为人称道的绝不应该只是视觉特效、技术层面的突破。
技术是工具,形式为内容服务,电影为人津津乐道的魅力是剥去外壳后包裹的内核。
故事,才是卡梅隆决定拍《阿凡达》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采矿公司盯上潘多拉星球的矿物资源,在利益的驱动下,人类想发设法进入潘多拉星球。
学习纳威语,利用克隆技术制作克隆纳威人,派遣战机摧毁纳威人生存的家园树,最后甚至要将纳威人灭族。
这套似曾相识的操作,几乎就是一整个美国发家史。
历史 上,美国的雏形原本只是一个100多人的殖民团体,对于自古就在美洲*繁衍生息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是初来乍到的白人邻居。
此后,善良的印第安人出手帮助这些白人邻居站稳脚跟,不成想,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出美版“东郭先生与狼”。
数量越来越多的白人邻居大规模*印第安人,抢其财物、夺其土地,一步步完成阶段扩张。
美国正式成立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再次大规模掠夺本土印第安人的土地,直接导致100多万印第安人命丧山林。
正是在白人邻居掠夺*、压榨剥削中,印第安人愈发被动挨打的局面,一次次被驱赶,丧失了全部生存的根基。
最终,他们只得缩在一小块贫瘠的土地上,靠着灭族仇人苟活至今。
可以想见,如果纳威人一开始没有斗争到底而是选择在协商中妥协,等到人类将资源掠夺完毕,他们一样也逃不过印第安人的结局。
所以,《阿凡达》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曲讽刺掠夺者的反殖民主义史诗,更是为人类敲响的一记警钟。
如卡梅隆所言:
“我们需要警醒。即便在今天,全球越来越城市化,我们仍在破坏原始森林,在打破地球的生态多样性,在污染海洋,在剿灭土著文化……
扩张需要越来越多资源,人类的行径从来都没变过。而土著文化也在教育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才是《阿凡达》科幻外衣之下包裹的内核。
只可惜,十二年前很多人惊异于它的神奇,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那场视觉奇观上。
直到许多年后,越来越多的视觉大片竞相呈现,《阿凡达》所带来的降维打击也不似当年那般强烈,有些人才终于见识到它内核的神奇。
到底,是卡梅隆来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