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三字经的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3 07:55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09:24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
春秋时郑国有个乐师叫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远远地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招弟子一再回绝。师文当然一再坚持希望拜他为师,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过去了两三年师襄突然发现师文弹琴很怪,为什么怪呢?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弹奏练琴,按理说这没什么不好。但师襄发现师文都是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断,从来不演奏整篇乐曲。师襄觉得很纳闷“你跟我那么亲近,学了两三年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你回去吧,不要在这浪费时间了。师文怎么回答?“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演奏完整的曲子,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就要让我走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哦,你这学生还有这个心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学生。破格同意师文慢点出师,你愿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老师,细细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人后来都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就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
在你刚开始学习时除了有良师外,你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学问。我们知道古人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
中国古代有太多太多关于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是桃园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里也给大家讲个交友故事,虽然不像桃园三结义那么有名但好多人可能也听过,这也是一个成语“割席断交”的来源。汉朝时有对好兄弟两小无猜。一个叫管宁另一个叫华歆。两人非常要好,好到什么地步?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就等于咱们今天同坐一条板凳了,因为古人没有床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椅子,都席地而坐。有一天两人都在埋头读书突然听到外面声音很响很热闹。管宁依然读书不受所扰充耳不闻。而华歆一下子跳起来跑到门外看热闹。回来告诉管宁“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热闹了,我们这个地方来了个新官,正好在游街你不去看看?”管宁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下子把他们同坐的那张席子割开,也就是说我从今不跟你坐一块了,在古代就意味着断交。管宁就跟华歆说“我们两不是一类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虚节,外边有个新官来到我们这就任,鼓吹热闹,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现在该一心读书。所以我看啊,咱们断交。”后来这兄弟两果然分开。临分别时管宁再一次跟华歆讲了这个道理,华歆也听不进去。后来的结果华歆被杀,因为他趋炎附势。管宁虽然后来流落到辽东,但到辽东后用仁义道德教化当地百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声。这就是“割席断交 ”的故事。也就是说古人把选择朋友看成是多么严肃多么重要的事。
除了尊师择友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而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一样重视礼仪提倡讲文明懂礼貌。所以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
《礼记》第一句就是“勿不敬,俨若思。”你千万不要不敬,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心怀敬意,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你要端正颜色,像经常有事情在想,不要轻佻。所以我们古代小孩好多就是小大人。当然我们今天可以去讨论,如此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趣都给消磨掉了。古人也再三地提出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这也是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今天也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真谛呢?未必。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啊,礼啊,难道讲的就是玉帛吗?”玉,古人非常珍贵的礼物。帛,就是很好的丝织品,古人是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孔子就哀叹,当时好多人已经把礼仪给庸俗化了,把礼仪等同礼物。孔子看不惯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也是一种告诫。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就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
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怎么样一步步接受教育,应按怎样的轻重顺序来学习知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香:黄香,东汉时人。龄:岁。温:温暖。席:床席。亲:父母亲。当:应当。执:做到。融:孔融,东汉时人。弟:同“悌”,敬爱兄长。首:首要。次:其次。见闻:见到和听到的事。知某数:认识数目。识某文:理解文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为什么在《三字经》这样的启蒙教材中首先要教给孩子们孝悌?这些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更应该侧重哪方面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三字经》就开始讲述教育的内容和次第。也就是说应按什么样的轻重缓急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方面我们必须非常细心地去体会。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传统中国教育思想的精义,如果我们泛泛而过就没法体会得到。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九龄”的“香”指黄香。黄香字文,东汉江夏安陆人。大致相当今天湖北云梦。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有黄香传记。所以黄香是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个历史人物而且能进正史并有传,说明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皇帝曾委任他担任过魏郡太守,所以黄香还是个不小的官。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曾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但传统中国之所以牢牢记住黄香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职也不是因为他被皇帝召见过,更不是因为他被皇帝夸过而是因为“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九岁母亲早故,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又没空调,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安寝。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就是黄香这个孩子把枕头给扇凉快了。另外也叫“黄香温席”,黄香把席子给弄暖和了。这个故事被《24孝》所记载,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所以传统中国老百姓之所以知道黄香乃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三字经》讲“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对长辈,对长辈的亲人应该孝敬。“所当执”,没什么好商量的,就应该这么去做。举的例子就是这个黄香。
由此可见《三字经》告诉我们,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第一位是“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最重要的美德,但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强调孝道?为什么在《三字经》这样的启蒙教材中首先要教给孩子们一个“孝”字呢?把“孝”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道理很深奥吗?很深奥。很明白吗也很明白。为什么?
我给大家拆两个字试试。中国古代有拆字法,当然拆这个字不是乱拆的是有依据的。首先看那个“孝”字看,上“老”下“子”谓之“孝”,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 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时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孩子对长辈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能一环一环的尊重,怎么能良性地循环传接下去呢? 这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对传统的尊重。第二个字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就培养了一个孩子对传统的尊重。所以我们可发现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人都在“孝”、“悌”上身体力行。
有个故事是黄庭坚刷便桶的故事。黄庭坚,宋朝大诗*书法家。在那时已是朝廷大员,很大的官而且文名很盛。不仅是个大官还是个大文人,地位很高声誉卓著,家里当然是奴仆成群,有的是佣人。可黄庭坚为什么还要刷便桶呢?原来黄庭坚的妈妈那时还在但年事已高。所以为了方便老夫人就在卧室里安放了个便盆。黄庭坚不管公务多忙,母亲的这个便桶一定是他亲自去刷。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老夫人去世。好多人当时觉得有点看不过去,黄先生已是国家栋梁国家重臣,名望那么高,这些事情完全可叫奴仆去干嘛。可黄庭坚的回答是“孝顺父母是人的本份,就像忠于君长是臣子的本份一样,这和我的别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呢?孝顺我的母亲和我的官位和我的名份没什么关系。孝敬父母是因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这上面难道还分什么高贵贫贱吗?”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应尽的本份。
当我们面对长辈时要尽孝道,那对自己的同辈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三字经》又讲了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没有谁不知道的。“弟于长”这个“弟”在《三字经》里写成“弟弟”的“弟”,但应念成悌(tì)。“弟于长”,对兄长要尊敬友爱。“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当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开端时,首先“孝于亲,所当执”,他应该孝敬应该牢牢记住这点。接下来讲“悌”,“弟于长”,实际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长。
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从小就卓尔不凡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很小就显露出对各种应接交往之道的熟练把握。13岁时孔融的父亲担任泰山都尉,孔融跟了父亲到京城去,那时的京城在洛阳。到京城后当时的河南尹,类似今天首都的首席长官叫李膺,名声很大地位很高,架子很大脾气也很大。大到什么地步?轻易不见人。就算你是个人物他也不见,只见天下鼎鼎大名的人。孔融的父亲虽说是孔子第19代孙,虽说也是泰山都尉这么个官,可都不在李膺的眼里。李膺连孔融的父亲都不打算见,怎么会打算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孔融呢?但孔融很绝,就是要见李膺就是要去看看这个架子很大的李膺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怎么见到李膺呢?孔融通晓当时的礼仪,跑到门口说“我要见李大人。”门卫一看来者是个十二三岁小孩,说“李大人怎么会见你呢?”孔融答“且慢,你去通报李大人,我是他的世交之子。”这就是礼仪范畴的问题了。古人讲的世交就得三代有交情了,就是你爷爷跟我爷爷是朋友,我父亲跟您父亲是朋友,我和您是朋友,这才能称世交。看门的一看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居然是我们李大人的世交之子,那他肯定有三代的交情,我别惹他我去通报。一通报呢这李膺也吃不准,因为那时谁敢说是我的世交之子,他肯定不敢假冒,就说“让他进来我看看。”孔融就拜见李膺,按礼仪规规矩矩地行礼。李膺一看,咦,那么小一孩子我不认识啊。就问“小先生,你祖父跟我是朋友吗?”因为年龄相差太大了,都不能问你爸是不是我朋友,我还得问问你爷爷是不是我的朋友,那当然不是嘛!孔融怎么回答才能既不撒谎又符合礼仪呢?孔融才十二三岁就很厉害,他说“李大人,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老子互为师友,难道我们还不是世交吗?”李膺一想是啊,三代世交这都20代了,怎么都是世交啊。李膺一看这孩子厉害啊!旁边的宾客一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他也见到李膺了而且李膺也拿他没办法。旁边的宾客都在赞叹孔融不可貌相。这时来了个杀风景的人,也是一个大夫叫陈韪(伟)。这个人能进到这个圈子肯定也是当时的名人。他看着孔融生气,小孩子编这么个故事还不能说编的,因为他是孔子的后代。李膺又不能说自己不是老子的后代,谁能说老子跟我没关系,当时汉朝老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陈韪就拿一句话去冷嘲热讽孔融,结果留下一句成语:“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大家都读“了了”,但这两字应读“伶俐”,即聪明伶俐的“伶俐”。陈韪看不过,意思是这小孩子,看你小时聪明伶俐长大以后未必怎么样。孔融怎么回答?孔融不能跟人对骂,人家也是个长辈又是李大人座上客,怎么能跟他吵呢?回答还得守礼,怎么回答?“哎,是是是,这位陈大人,看来您小时一定是很伶俐啊。”就把陈大人给挤兑了,意思说你小时肯定很伶俐,你现在不怎么样。孔融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许多人听过,但很多人对孔融其人却不甚了解。为什么流传最广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不是那些更能显示孔融智慧的故事?那孔融还有什么传奇故事呢?孔融不仅聪明伶俐而且非常从容。孔融留下来的故事都是他小时的故事。他家里有七兄弟孔融是老六。他哥哥的一个朋友遭到宦官追捕。宦官在汉朝气焰熏天凶残无比。他哥哥的这个朋友实在没办法就逃到孔融家里要躲一躲。那天孔融的哥哥不在正好外出,这个朋友就把这个情况跟孔融讲。孔融是个小孩子照理吓都吓个半死。这个朋友被宦官追杀通缉而且又是到孔融家里来找他哥哥的,哥哥不在那孔融不就可以说“请您别处想办法,我哥哥不在。”但孔融不是,孔融说“不要紧,我哥哥不在,我是他弟弟,我可以当半个家,请住下。”就把这个被宦官通缉的要犯掩护在家里。东窗事发后当地的官府当然要找孔融算账,孔融是窝主嘛,那时孔氏一门争相坐牢争相救死都说是自己收留的,孔融的母亲也说是她收留的,孔融也说是自己收留的,孔融的其他几个哥哥都说自己收留的,无一退缩,在当地传为美谈。但我们记住孔融的也不是这件事,刚才讲的两个故事恐怕听说过的人不太多,我们记住的还是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见于《孔融家传》也叫《孔融别传》。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时孔融都挑个小的吃,这跟我们今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东西越大。牙还没有呢苹果要吃大的,爷爷奶奶吃小的,爸爸妈妈吃中等的,倒过来了。孔融没有,老挑小的吃,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当然应吃小的了。这就是一种谦让和友爱之情。这么一件简单的事由于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悌”的代表传诵千百年。而在近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经常被收到小学课本里。所以大家记住的,好像孔融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让了个梨别的事没做,其实不是,孔融做了很多事,但孔融让梨就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作为“悌”的代表而流传下来。“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之所以能传诵千百年就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而“悌道”之所以成为美德关键就在“谦让”二字,那这种传统的“悌道”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国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曾专门写过一段文字来讲孔融让梨,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梁先生讲,“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梁实秋先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的谦让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想这也是《三字经》把他放在教育次第第二位的原因。这正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千年而不绝的原因。
悌道和孝道一样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这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但在常常发生兄弟反目相残的帝王之家悌道还会起作用吗? “悌道”,兄弟友爱,从曹操的几个儿子身上可看出来。曹丕和曹植之间发生过一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七步诗。曹丕的心眼极小,他就看不得自己的弟弟曹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看不得觉得生气,老想找个机会去折腾一下弟弟,想趁机把他杀了。所以就找到一次机会来整治他弟弟。曹丕说“不是说你很聪明有急智吗?这样,你走七步路作首诗,作得出来我饶你作不出来我杀你。”曹植就作了非常有名的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给放了,没加害于曹植。在这当中什么起了作用?是曹植的才华吗?难道是曹丕突然发现弟弟那么有才华赶快放了他?不是。曹丕嫉妒的就是曹植的才华,之所以要杀曹植就是因为弟弟才华超过了他。我想在那一刻打动曹丕的还是一种“悌道”。就是曹丕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悌”的感觉,觉得自己与弟弟同根生的,确实不应该相*太急。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悌”。

参考资料:参考《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0:42

《三字经》全文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2:17

香,指黄香。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黄香温席)
融,指孔融。 孔融四岁的时候家里分梨 他只拿最小的。礼让自己的哥哥们

====================================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作为孩子 当年少时 就要亲近师友 学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黄香九岁 能给父亲暖被窝 对父母孝顺 应当做到】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孔融四岁 能让梨 友爱兄长 应当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4:08

是指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过敏性鼻炎会引起扁桃体发炎吗 过敏性鼻炎会导致扁桃体炎吗 想要一辆7座suv15万上下选那个好,s7质量怎么样 Outlook每次打开时都提示要求输入凭据用户名密码的解决办法outlook自带... 30周早产儿一般多重 《怪物猎人世界冰原》哪个大剑好:《冰原》哪种大剑更强? 人员统筹范围内转入和人员续保 早产保温箱通常多少钱一天 2016世界百大足球巨星 仅使用三相电漏电保护不接零线可以吗? 三字经的经是什么意思 三字经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三字经的全文和意思 《三字经》是什么意思啊? 三字经是什么 三字经全文意思 三字经的意思 三字经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三字经意思是什么? 三字经是什么意思? 三字经是什么意思 梦见读三字经 梦见村里的路修好后,又被车压坏是什么意思?求解 解梦刚修好的车又被撞 梦见自己开着车子无缘无故就散了,修好后试开又散了,最后没经过我同意,居然换了个三轮车 梦见自己的车被别人撞坏修好又开回来了 女人梦见自己开车落坎轮子与车身都分开了,但是又修好了是什么意思,好不好? 梦见被水淹泡的车修好了 如新车一般? 梦见路修好了什么寓意 梦到别人车被修好了 三字经的全文意思? 《三字经》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字经的意思是什么? 三字经或三字经的意思 三字经中的“晨则省 昏则定 ”的意思是? 梦见捡了很多柴火 梦见捡到许多柴火 梦见捡柴火? 梦见我捡了很多柴火 我做梦捡柴火捡捡柴火就碰见钱了这钱越捡越多越捡越多全是大票查查是什么寓意? 梦见拾到很多柴火,后又被人偷走了 梦见青松雪地捡木柴是什么意思。谢谢。 梦见自己拿好多木柴回家 梦到拾柴 去山上捡柴火 树枝一类的 ..... 周公解梦大全查询梦见木柴扔在水里,我捡起来 女人梦见跟高僧一起捡柴火是什么意思? 梦见很多人拾柴火应该注意什么? 梦见木柴拾起后又失落 梦见爬上一堆木柴上面,捡到一个空手电筒后又跳了下来? 梦见擦别人的化妆品,脸上被烧起很多泡泡,预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