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次兴学|333教育综合口诀|口令|顺口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1 05: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8 14:58
同学们,333重要必背考点~会陆续更新333速记口诀,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喜欢的话给学姐点个赞哦~
333就是背多分,越背越多分,一定要坚持,利用零碎时间复习也可以记下不少哦,加油!
简答/论述题:考过的学校:(10福师大 10天师大 13山东师大 14辽师大 16西北师大 19南京师大 21云师大 21苏州大学)
知识点重要性:★★★★ ☆ (非常重要)
题目:简述/论述宋朝历史上三次著名的兴*动。
答案:
北宋实行崇文*,重视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人士,但忽视了兴学育才,学校教育受到很大冲击,国家深感人才匮乏。所以“兴文教”的*在宋初80多年的时间里,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之后这个*的侧重点转移到兴学育才。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动,意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
1.第一次兴学,是 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主要内容有:
①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三百日方许应举,以此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②改革太学;引进胡瑗的“苏湖教学法”。 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
③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诗赋和经学。 明法科试断案,重视实践能力。
2.第二次兴学,是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主要内容有:
①恢复和发展地方学校。 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二是朝廷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 ,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③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经》《尚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第三次兴学,是 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主要内容有: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考生考试升入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这种学制系统对元、明、清的学校教育影响深远。
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崇宁元年营建辟雍,也叫“外学”,作为太学的外舍。同时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和积分法,增加了学生的数量。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崇宁年间的画学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这是对取士制度的重大改革。
影响:北宋以上三次兴*动,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北宋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前两次,这三次兴学是北宋文教*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以上内容出自-333葵花宝典口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