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5——帝国飘摇之“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1 06: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9:39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我黑暗情绪的清理师,每当有不开心的时候,就翻开读一段,不出五分钟,我就能哈哈大笑起来。也因此,对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直心怀感激。
最近重读了这套书的第五本——帝国飘摇。实在太喜欢里面的一个人——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忍不住要写写他,因为他的履历太过瘾,看得我实在太爽了!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出兵直打到朝鲜平壤,想先侵吞朝鲜,再进兵明朝。朝鲜当时是明朝的附属国,于是国王马上向万历皇帝求救。万历任命宋应昌去援朝,但这位老兄要等一位武将,哪怕要等两个月才能发兵也要等,因为只有这位仁兄才能救命,他就是李如松。
谈起李如松,就绕不过他爸爸李成梁。没办法,这位爹实在是比儿子还要牛的一个牛人。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是个超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但不到十年,李成梁就成为了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直接碾压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这一切都是李成梁真刀真*,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主要是蒙古人的),扎扎实实打出来的。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为李成梁立下赫赫战功的,是他的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那可谓是当时最强大的骑兵。他们作战勇猛,行动迅速,来去如风,善于奔袭。
李成梁不但作战勇猛,还很有胆识,非常会做人。他的铁骑兵之所以对他忠心耿耿,是因为李成梁把国家用于军屯的土地都分给了他们。辽东铁骑的每一位都是小地主,既当军官打仗,又当地主收租,兼职干得不亦乐乎。
李成梁敢于明目张胆地做这种掉脑袋的违法事情,是因为他总是能找到最硬的后台。用现在的话说,李成梁可以算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军阀”。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这么彪悍的爹,李如松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个标准的军阀二代的前半生非常顺利,年纪轻轻,官居高位。也正因如此,李如松从小就狂得没边,打人从来不找借口,用他家乡铁岭话说就是“能动手绝不瞎BB”。
幸运的是,李如松最大的后台,是皇帝万历。皇帝喜欢他,把他看成是帝国的武力支柱。事实证明,皇帝没有看错人,这个身居高位,不知谦逊,嚣张至极也狂妄至极的家伙,的确有成为国家武力支柱的资本和能力。
万历二十年,李如松奉皇帝命带兵平定宁夏叛乱。因为嚣张跋扈,把当地总兵气得大撒把儿,准备看看这个纨绔子弟能搞出多大的乱子?
没想到纨绔子弟里,也有有勇有谋的主儿。李如松不但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局势给出不断调整的进攻策略,而且打仗异常勇猛,冲锋在前。这是他的家族传统,他爹李成梁就一向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这个*,在挥刀上阵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到了最后的玩命时刻,李如松这个主帅亲自登云梯爬墙。叛军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乱画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乱。
城破之后叛军请求投降,被全灭。这也是李如松这个狂妄的武人之风格——投降?早干嘛去了?!
平定宁夏之乱,李如松转战朝鲜。在这里,他依旧狂妄无礼,除了对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李如松不是不懂礼貌,只是他只对自己看得起的人讲礼貌而已。
明军五万,倭寇二十万。朝鲜将领一看两军对垒的人数,再一看狂妄的李如松,摇头叹息。
平壤城内,小西行长带领两万倭寇倚仗易守难攻的高墙城池面对城外明军的四万人马。敌我双方几番试探,李如松让小西行长一再吃鳖。和平谈判?板砖拍死,干就完了!深夜偷袭?来一次打一次!攻城,就打你最想不到的地方!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从惨烈的战役里吸取了如下教训:
一、 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 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这些宝贵的经验,他都用在了平壤战役里。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站在队伍前列,见证着一场伟大的战役即将开始。这位天赋禀异,骁勇善战,又深通兵机的将领,用他那无比耀眼的才华和天赋,照亮了这光辉的一刻。
明军先用类似火箭筒的佛郎机给日军送了一份见面大礼。但训练有素的倭寇十分顽强,受创之下迅速调整,坚持顽抗。战斗相当惨烈,一度陷入胶着。李如松再次亲临前线督战,期间甚至被倭寇排*掀翻在地,但剽悍的他起身拍拍土说:换马再战!
最后,李如松用他的杀手锏——大将军炮,轰开了平壤城门。至此,倭寇仍不肯认输,在城内找到一处高地负隅顽抗。明军用火将那一处高地变成了高炉。
有时候,干掉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们更加残暴。
但笼中困兽总是不好斗。于是李如松和小西行长谈判,放困兽出笼,在他们逃跑的路上设伏,又狠狠打了一顿。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朝鲜之战,日军损失至少在一万五千人以上。
倭寇溃逃至王京(今首尔),盘据下来。李如松再次兵临城下,这次双方的兵力,是五万对五万。
带领一千兵力亲上前线侦察的李如松遭遇了最大的险境。倭寇设伏,用两万人将明军的先头部队三千人围在*,没想到李如松率一千人又扎进了包围圈。所幸辽东铁骑装备精良,战斗力爆棚。虽然兵力悬殊,但剽悍的李如松依然能在包围圈中左冲右突。最后,他嘱咐压后的一千兵马赶到加入战局,扰乱了敌心,解救了危局。
这场碧蹄馆之战,让李如松明白了倭寇之难缠,友军之不可靠,也让倭寇再次加深了对这位剽悍李将军的敬畏。
了解了形势之后,李如松用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光复了王京——他没有和城中倭寇正面刚,而是派兵偷袭了倭寇粮草集结地,一把火解决了问题。
援朝抗倭的第一阶段以明军胜利结束。
回朝的李如松升了官涨了工资,被授予太子太保头衔。
三年后,李如松被调任辽东总兵。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而亡。
李如松是军阀二代,却不娇惯孱弱,他继承了父辈的军事才能,打仗有勇有谋,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他桀骜不驯,狂妄无礼。
作为一名军人,李如松智能双全,英勇无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功勋无数,战果辉煌,真正尽到了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
无论他为人如何,都无损于他作为一名军人的成就与功勋。
用他自己的诗为他的一生作解尤为贴切: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所谓戎马一生,快意恩仇,挥斥方遒,鏖战四方,大概就是“不世出之名将”李如松的样子吧!
这样的武将,这样的人生,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