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3 1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7:01
印马渡(纪录片剧本)
2006年6月12日傍晚,《印马渡》的主人公、11岁的宋德义在替父亲摆渡时,不幸落水身亡,到今天已整整两年。现特发影片剧本,以志纪念。
——作者
犁头嘴渡口。镜头从荒草丛生的河岸,摇过空旷的河面,定在对岸破旧的厂房;渡口码头一棵小树旁,古老的渡船停泊在岸边;写有“民间渡船牌”字样的木牌旁,老渡工在吸烟;船舱内的生活陈设;过河人走下石阶,登上渡船;抱小孩的男子;摆渡的渡工;船桨在水中划动;蒿草丛前,渡船在行驶;渡船靠岸,过河人上下船;从钢索摇至行进的木渡船;鱼网作前景的河面,渡船在行驶;河边废弃的木渡船;剪报《童年的渡船》特写(以上画面处理成黑白影像及边缘虚化)。画面淡出。
旁白:小时候,父亲在郊外的酒厂上班,我经常去那里玩。工厂门前有一条大河,河边是一个叫犁头嘴的渡口,摆渡人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他们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儿子住在船上。后来,在一个初夏大雨后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渡船和船上熟睡的一家三口吞没了。从此,这里便没有了渡船。那年,我10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渡船就是一个家。
钢索、滑轮摇至河中红色的铁渡船。渡工宋竹初(以下简称“父亲”)在船上搓洗塑料桶里的衣服,他的儿子宋德义(以下简称“儿子”)坐在船舱门口的小桌旁写字;父亲站在船舷边弯腰在河水中漂洗衣服,儿子继续写字;父亲持蒿撑船,渡船靠岸,过河人上船(父子俩出场时分别打上字幕:“渡工宋竹初50岁”、“宋竹初之子 宋德义 9岁”)。
前景:写有“印马渡”字样的水泥路牌,远处的河面上,红渡船驶来。镜头推至路牌消失,路牌刚消失在画面外时,推出片名(用儿子拉绳驾船那条。片名字体用粗黑体,竖式)。画面淡出。
旁白:30年后的一个秋日,在犁头嘴的下游,我发现了又一个安在渡船上的家。只不过这个家只有两口人,是一对父子,儿子是一个半哑的弱智孩子。那只渡船也不是当年那种木船了,而是一只铁船。
这个渡口,名叫印马渡。
芦苇丛前,渡船在行驶。叠字幕:
2004年秋 湘中 测水
渡船靠岸,一男一女各挑着一担谷子上船,妇女放下担子,走到舱门口坐下;父亲在船头撑船离岸(前两条镜头转场时用半透明字体在屏幕右上角打出本章节标题,笫一条镜头末一秒、笫二条镜头前两秒,共保留三秒。下同。)。
儿子坐在舱门口朝船头喊:“爸爸,来呀…来呀…”妇女问:“你妈妈呢?你要妈妈不喽?光喊爸爸、爸爸。”儿子玩着手里的打火机,没有反应。妇女:“不要妈妈啊?”儿子小声应道:“嗯。”妇女:“到妈妈那里去玩下子嘛,看她有零食给你吃没有。”儿子无反应。妇女:“冒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