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就开始想着去远离故乡的地方工作是什么心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3 18: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2:33
拿我自己来说。
我生活在广东的一个小农村,村里的只有小学和初中。
小学的时候认识的人就只是村子里的。
上了初中之后,多了一些隔壁村的小伙伴。
等到高中,去到了镇里,来自不同镇也有隔壁市的。
现在读大学,认识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
所以说初中就开始想着去远离故乡的地方工作的人,是因为知道世界不止眼前看到的那么大,是因为想要去见识更加广阔的精彩。
当然有人会说,只是贫穷落后地方的人会这么想,但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人小时候生活的的地方并不贫穷,他们也会想要去远离故乡的地方工作生活。
所以就是人的本质,想要去 探索 未知,去冒险。
就是这种心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有的人是想远离家乡,有的人是想远离父母 ,还有的人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初中正好是最叛逆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期。
说说我自己吧,我初中时也是这样。
我出生在一个广东的小城镇,在那里住了差不多20年。那里可以说是我的家乡,但我却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即使突然间幻想一下这辈子再也不会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我不是那儿的本地人,在那里没什么亲戚。小镇是客家镇,往上排几辈来说,客家人也是外地人。而这些“外地人”在这里安家置业了几辈后,俨然变成了“本地人”,于是这些先来的“外地人”开始排斥后到的“外地人”。以至于我的一位客家朋友和我说道,其实客家人是最排外的。客家人给这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安上各种带有歧视意味的外号“外省佬”“外县仔”“北佬”等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称号也可以变成辱骂本地人的话语。我虽然在本地生活多年,也说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话,但无奈,在此地大家互相认识时,总要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哪个大队哪条村的,也顺带问一句“你是哪里的(哪条村)”?此时,我也只得坦白,我广西的,在对方“哦”的一声后,两人的关系莫名的微妙的疏远了一些。自报家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际关系的远近,也关乎与“有没有人帮你”。“有没有人帮你”这句话也是我在升初中前,本地同学问我的。小学时人际关系都很单纯,该吃吃该玩玩,而初中时人际关系也开始复杂起来,开始存在各种人情往来。帮,帮什么?安家置业,借钱消灾之类的,这些不是初中生能力之内的。但若哪个“兄弟”被“欺负”了,帮忙挥挥拳头,倒是可以。客家村镇,大多是家族聚居,有不少有血缘关系,是亲戚,是自己人,那自己人当然帮自己人啦。大家都知道哪条村打起架来凶狠。所以不仅仅是在认识时自报家门,在起冲突打架是,也会自报家门,让对方掂量掂量。我是一个外地人,在本地没什么亲戚,就是所谓的“没人帮”。我是个老实人,至少初中是,也是我们班里为数不多的愿意读书的。什么叫愿意读书的呢?这么说吧,全班50多人,就8个上了高中的,大学考了本科的才5个,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很记得初二时,可以去读技校了,很多人都很开心的去读了,在这种环境小下,读书的是少数,很多人都以读书为耻,是的,不是不读书,而是以此为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是一个异类,很多人都叫我书呆子,我被许多人孤立,但现在看来,这样未必不是好事,至少避免我与那些不学无术的人的摩擦,很多那些烂仔对我都是敬而远之的。当然,也有例外,有几天烂仔就是喜欢欺负我,他们似乎就是喜欢看见我被欺负后,愤怒又无力的样子。老师呢,对那些烂仔根本就不管,他们似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我们几个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的身上,但这却未必会是好事。他们以极高标准要求我,把对放弃了的那些学生的期望堆积起来,压到我身上,他们不遗余力的挑出我的毛病,并把它在讲台上展现在其它学生面前,于是,那些远不如我的烂仔们内心似乎有了一种骄傲,他们开心的嘲笑了我的不足,全然忘记了他们自己是更差的存在。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拼命的想离开这个小镇这个学校,因为我相信外面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其它地方不会以读书为耻,以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为乐。在填中考志愿时,我还想去市里的高中,而不是县里的,因为我想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远离这个小镇。但是无奈,我的分数不足以去到市里的高中,只能填县里的高中。我也曾经一度相当抗拒县里的高中,甚至因此与家里闹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过,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因为那里的人确实是不以读书为耻。
我在县里高中读书,每个周末都回家,回家时,都要路过那个初中的门口,乃至日常外出也经常路过,但是从毕业到现在将近5年,我从未踏入那个校园一步,我实在是不想回忆到过去的生活,我不想自己揭开伤疤。
我倒是没有从初中就出去,但是大学学的金融,毕业后就去香港工作。目前一直在香港,当时唯一想的就是,要在这边有一个落脚之地,把父母接过来。现在已经在香港7年了,父母也偶尔过来住一段时间。他们还是想我能回*去
从初中就开始想着离开故乡去很远的地方打工是什么心理?
我认为第一个可能性是憧憬远方,有句话不是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吗,想必是憧憬未来憧憬外面的世界。
第二个可能性应该是想要自由,在初中的时候处于青春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自由,不受家长的控制,很想放飞自我。
第三个可能性也许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所在的地方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憧憬去很远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个可能性是家里环境迫切需要自己去改变,而周边环境又不允许就只能离家千里去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家。
家很温暖,而远方很精彩!
正值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们难免会发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呼喊声,也许父母们会感到有些头疼,但终究会放手,更有通情达理的父母会不由得生出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赞叹!
稳定安逸的人生是多数人的追求,而推动时代进步的大多都是“不满足于现状”的“走出去”的人!这些“心向远方”的孩子们所追求的那份自由与博大也许会压垮他们,也许会让他们更强韧,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渴望面向更广阔世界的那份勇气绝不容小觑!
远方是无际的壮阔河山,而家是小小的港湾,孤身远去的小小背影,背负着大大的梦想,走上了崭新的旅途!
按理说初中生应该是努力学习的阶段,将来考上个好成绩才是上策。而初中生还在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再说只有初中文化的你去远方打工也罢还是干什么都是没有出息的。因此还是把学习搞好或学上一技之长在外出远方才为正道
人想要去远方,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对远方的期待。未知的世界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意味着希望。所以我们总想出去走走,看看,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一些。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现状的不太满意。
我们遇到很多来访者,都希望赶快长大,可以通过去外地读书离开父母,远离他们的控制。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总归是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希望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
第一个原因,更多的是内在的平安和希望。
第二个原因,更多的是想要解脱的需要。这个部分的原因,有可能还是会时不时影响你,因为,真正会影响我们的东西,是逃不掉的。就算在远方,心里还是牵挂着。
我觉得可以分为3种情况,1.就像我们80后,家庭比较困难,在读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后面的学业无法再完成的时候,不如早点出去 社会 就业,反而能减少家庭负担;2.有部分人总觉得外面世界很精彩,成绩又不好,又不想读书,总得当大人很爽,爱玩,所以就早早缀学,外去打工,殊不如远方永远没有家的温暖。3.有的人在一个地方呆久总想着远方是新鲜的,也有人觉得远方机会可能是更多,还有人觉得男儿志在四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懵懂的少年时代总想到外面去看看,总觉得外面的天地很宽阔。其实真正又出去了又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一:孩子通过书上或者电视上等等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里有他向往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他心里的分量远远大于现状所能带给他的。
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中有他不喜欢甚至排斥的地方,他想逃避。
三:以上两种情况他都有。
其实对于一个初中的孩子来说,他的想法有很多都是不成熟的,很多决定也都是比较冲动的,这些决定肯定事出有因。作为家长应该好好跟孩子聊聊,这毕竟关系到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