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01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下来了很多的习俗。但是一般人提到清明节,估计最先想到的还是祭拜祖先,孰不知我们的古人除了祭拜祖先以外,还会有丰富的饮食娱乐活动。
据说,清明节来源于上古时代中国人对上天的祭拜和对祖先的祭拜,因而清明节同时兼具了人文与自然两大因素。但是我们今天过清明节的话,其实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祭拜上天的那一部分逐渐的淡薄了。
清明节作为古人春秋两祭中的春祭,头等大事当然是祭祖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清明节是没有假期的。所以唐朝的时候,就经常发生*回乡祭祖,耽误工作的事情。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唐玄宗决定清明节的时候放假,给*们足够的时间回乡扫墓。一开始,唐玄宗给大家放了三天假期。(《唐会要》:“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后来唐代宗觉得不够,又给加到了五天假期。(“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的时候,觉得还不够,索性给加到了七天。从这以后,清明放假就成为了一种惯例。
假期有了以后,*们回乡扫墓就更加的从容了。清明扫墓一般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可以开始了,扫墓的这天,从上午就开始出发,然后赶到自家的祖坟。扫墓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清除坟墓上的杂草,然后添上一些新土,对坟墓加以修葺。第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佳肴摆在坟墓上,对祖先进行凭吊。无论是*还是寻常的老百姓,大家都会参与到清明节扫墓的活动中,这说明清明扫墓成为了一项所有人都要参与的活动。(宋朝《梦粱录》记载:“*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归根结底,人们之所以会有扫墓的这种行为,其根源还是对于祖先的哀思。我今年就参加了我们宗族的扫墓活动,扫墓的时候,那些长辈聊着这些长眠于坟墓中的先祖的故事,我们小辈人自然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当时突然想到了《寻梦环游记》中的一个情节,假如人去世以后,活着的人不再记着他的话,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彻底的消散了。看着长辈们那时们明亮的双眼,我便觉得扫墓的意义也在于此吧,逝去的祖先从未被忘却,通过扫墓这样神圣的活动,他们的故事会永远被后人记着。
除了扫墓以外,古人还会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踏青。因为清明同样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时候正好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田野里面的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花鸟虫鱼都焕发了勃勃生机,田野里不时传来青蛙的叫声。一整个冬天没有见到这些的古人,怎么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呢?再加上此时离夏收还远着,又没有什么农事活动,他们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上面。
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其实就已有踏青的原型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此等盛事,岂不乐乎?
到了隋唐以后,清明踏春就更加的频繁了。以展子虔的《游春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图上所画莫不是像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古人结伴游春的热闹场景。一如张祜笔下的“婵娟踱蹀春风里,挥手摇鞭杨柳堤”之意。
除了踏春以外,第二件事情当然是娱乐活动了。古人比较钟爱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放风筝、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古人会挑上一个好天气,然后带着家小宾朋一起到野外放风筝。看着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地上孩子们追逐着嬉戏打闹,无论是谁,都能卸下心里面的烦恼。有时候,他们还会在野外架上一座秋千,风筝放累了以后,就开始荡秋千,宋人就曾这样记载:“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