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10
九族是泛指亲族。
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编撰的《幼学琼林》中给出的九族解释是:
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上为四代,向下为四代,这样的称为九族。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九族的理解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九族的说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种说法在文献中出现并不多。
正常情况下皇帝不会出现诛九族的现象,一般是夷其三族。
七月半侗族的九族公祭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取得魏国大权之后,曹爽作为失败者被夷三族。但是作为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当时并没有在被诛杀行列,夏侯令女是嫁给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她也没有被诛杀。
这样看来夷三族远远没有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大。
《女仙外史》中就说:稽之历代,谋反叛逆者不过三族。一般不会出现皇族诛杀九族的现象出现,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明成祖杀方孝孺时,杀的是十族,第十族就是门生旧吏为一族,这个是特例。
皇帝为什么还要诛灭罪臣之九族呢?主要是为了恩威并举。
天子之恩威,止于爵三公、夷九族。恩威尽,而人思以胜之矣。故明君养恩不尽,常使人有馀荣;养威不尽,常使人有馀惧。此久安长治之道也。
上面这段话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所写的《*语》中的一段话。他将皇帝为什么要诛灭九族的原因说得一清二楚了。
皇帝治理天下需要恩和威。恩就是让人当官,官至三公为最高,这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或者指太师、太傅、太保,历朝历代有变化。
威的极限就是诛其九族。
有恩有威,这样老百姓才服管。
为什么诛九族就能让老百姓服管呢?
因为古代的人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都出生于一个大家族中,每一个人都优先为家族考虑,因为家族强盛,代表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比如卫子夫这个卫家本来就是下层百姓,但因为卫子夫给汉武帝生下儿子,立为皇后,卫家就鸡犬*,最辉煌的时候卫家那些还在婴儿都已经被封侯,卫青拜为大将军,并娶原来的旧主平阳公主为妻。卫家起来之后,连带霍家也起来了。因为霍家是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的夫家。
同样后来卫子夫倒后,卫家和霍光也迅速败落。
一人得道,鸡犬*说的其实就是家族之事。
不依附家族,一个人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同时大族会欺压小族,名门会看不起寒门小族等等。
所以家族的兴旺就是自己的荣耀,这是一体的。
既然是一体的,那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须要考虑到你背后的族人。
如果你想反抗王权,你就会考虑到你的族人,这种代价是很大的,有时就会出现有这心而没这个胆了。
古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能力,那就先看此人能否和睦九族。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九族可以搞得定,你还可能被人认可出来管理百姓。
古人对九族是很看重的,同时对族中之间也会进行接济。
莽深辞让,受六千三百万,而以其四千三百万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贫者。——《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八》
这就是王莽的做法。皇帝要娶自己的女儿,送了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接受了六千多万,然后大部分钱给了族人救济。
整个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圈子是自己——九族——邻里——乡党。这样四环相扣的。
所以诛九族之罪更多的是拿来保护威信之用,一般不会真的诛到九族,这是最后的大杀器,皇帝不会随意用之。
古代大族往往是相互通婚的,如果真的实行诛杀九族,估计朝廷大员会被诛杀很多,这会影响到统治。所以夷三族成了最常见的做法,但这种极端的做法还是保留着,比如明成祖就诛了方孝孺十族,共计873人。
为什么一定要诛九族,皇帝不是担心这些族人报复,而是告诫所有其他家族的人,保持对皇帝的敬畏。所以诛杀九族的意义更多在于皇帝想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