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谬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8 06: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20
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同时,我们还得注意逻辑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谬误。很多谬误早已悄然种在了我们的心智模式之中,而我们常常并不自知。
我将这些谬误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基本谬误,第二类是对问题根源作出假设时可能出现的谬误。
第一类:基本谬误
(1)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因为从众效应,人们很容易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得出一个假设,并将假设当成结论,不去验证那个假设是否正确。
比如,当大多数人都说“幸福就是财务自由”的时候,有的人很可能也会这样认为。于是,他就会认为自己找到了“幸福”的根本属性,认识到了幸福的本质。但是,幸福的根本属性真的就是“财务自由”吗?
(2)服从权威 服从权威意味着听信权威对于事物根本属性、问题根源或底层逻辑的断言,而自己不去加以判断,也不去进行验证。
古希腊时期,当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出人的定义后,如果大家都不去质疑,那人就会被定义成“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了。所以,即使面对权威,我们也要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对他们提出的结论,我们也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和推理。
(3)以偏概全 在进行本质思考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归纳推理。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获得所有的样本,所以我们必须特别小心,在归纳时要避免过度概括、以偏概全。
比如,有一名销售员,他一直是靠和客户的采购搞好关系来获得订单的。长此以往,他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销售的本质就是关系管理。而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里他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除了关系,产品、战略和营销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产品、战略和营销很多时候可能比关系更重要。
第二类:对问题根源作出假设时可能出现的谬误
(1)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
下暴雨的时候,我们都是先看见闪电,再听到打雷。于是可能就有人说,因为出现了闪电所以才会打雷。真的是这样吗?
A和B相继发生,于是就说A是B的原因;或者,A与B之间有共变关系,于是就说A是B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将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因为这些推理并未排除以下三种可能:第一,A与B之间的联系是巧合;第二,A和B都是由第三个因素引起的;第三,是B引起了A,而不是A引起了B。这就是将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这种谬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常常在没有小心求证之前,就将A和B当成了因果关系。
在分析问题根本原因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这种谬误。
(2)过度简化因果关系
打开水龙头,水就从水管里流了出来;拧上水龙头,水就停了。于是,有人认为,“打开水龙头”就是有水与没水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正确,因为它过度简化了因果关系。
成功学也是一种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例子。我们常常将一个企业的成功归结于创始人的特立独行,或者是他的智商超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特立独行与智商超群可能也是原因,但肯定还有更加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的宏观因素等。
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就会将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于那些“树木”,却不知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正是那片“森林”。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结构性分析法与系统性分析法。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森林”。
(3)混淆均值回归与因果关系
这也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生,但却很难察觉的归因错误。
“均值回归”的意思是,在一系列的运气事件中,偏离平均值的异常出色或糟糕的表现(高分或低分)、极端事件等发生后,紧接着会出现普通表现或者不太极端的事件。换句话说,如果这次我们的表现非常惹眼,下次我们的表现就会稍逊一筹;而如果这次我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下次可能就会好一些。
所以,下面这些情况的发生就非常正常:一个篮球队员在一场比赛中表现非凡后往往难以在下一场比赛中再展雄风;一个第一学期考试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往往在第二学期表现得略显逊色。
(4)当下认知偏见
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愿意去相信那些符合他们当下认知的因果解释,即使这些解释与所得数据并不吻合。这是思考问题极度主观化的表现——既没作认真假设,也没进行小心求证。这样的认知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