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很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7 18: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0:43
前不久微信上有个朋友跟我聊天,她说她平常挺喜欢看书的,可是总感觉表达能力很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练得出一手好文笔。相信有这样困惑的人不止她一个,很多人以为要提高表达能力,只要多读书就可以了。当然,保持输入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充分条件。
那么我们除了多读书,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呢?
读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很差,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输入与输出的思维差异。
人们在读书或者看电影,也就是输入的时候,潜意识里总是关注故事的结局,比如:男女主角最后在一起了吗?坏人有没有被绳之以法?宝藏到底藏在哪里……所以,当我们看完故事所得出的第一个体验往往是倾向于情感的:她好可怜,他好伟大,他们终于成功了……
可是当我们转换到输出状态,也就是表达的时候,如果还是简单的把情感结论说出来,就会显得表达能力很差。
所以我们要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在脑海里 把情感的结论还原,追溯其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把结论说出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反省认知的由来。
反省认知的由来,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做笔记。拿阅读为例,如果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只顾着寻找结论,那么读完很可能就只记住了结论,对于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都忘记得差不多了,自然就说不出来了。
所以读书的时候别忘了做笔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做笔记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累积素材库。除了记录结论形成的过程,你还可以把书里写得好的,或者很有共鸣的句子摘抄下来,在日后的写作、聊天中等需要表达的场景中都可以应用起来。
前面说的两点都是在为表达做准备,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说: 到底要怎么表达?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风格,但不论风格是诙谐幽默,还是沉着稳重,都离不开 “结构化思维”。
人的大脑一次性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它更偏爱有规律的信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手机号码有11位,但是人们不会11个数字一连串的记,通常会将它们分成344的形式,或者根据号码的具体特点分段来记。这就是一种结构化思维。
具体到表达上面,我们就要让自己说的话有层次,有条理,有重点。在这里我分享一个套路,叫做: 论证类比四原则。
1. 论:结论先行。 一次说一个观点,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
2. 证:以下证上。 用下面的数据证明上面的观点。
3. 类:归类分组。 将各类事务分类成彼此不交叉的。
4. 比:逻辑递进。 每个要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比如:《XXX》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大片,原因有三点:
第一,演员方面,大卡司,颜值高、演技好。
第二,特效方面,好莱坞专业团队打造的梦幻场景,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第三,剧情方面,情节曲折离奇,一环扣一环,全程无尿点。
我们只要记住这四原则,在平时说话的时候注意练习,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渐提升。
以上说的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就可以接下来了解高阶方法了,那就是——了解听众的需要。
战国著名谋略家鬼谷子在《鬼谷子·权篇第九》中讲过如何打动不同类型的听众: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
意思就是,跟比你更有权力的人打交道,你要讲的是趋势;
跟比你有钱的人打交道,你要讲的是境界;
和收入不高的人打交道,你要告诉他什么能够带来直接的收入;
和水平不如你的人打交道,你要放低姿态,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拿最近热播的《奇葩说》第五季来说,这一季有两名截然不同的辩手:傅首尔和熊浩。
傅首尔是做公众号的,受众是普通大众,她累积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说出来的时候让人特别有共鸣。
而另一位选手熊浩,他是法学博士和谈判专家,但是往往拉不到票,因为他说的离观众太远了,让人很难有共鸣。
也许在校园里,熊浩的辩论技巧很吃香,但是到了《奇葩说》这样一个面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节目里,他就显得非常的水土不服。观众更喜欢的是“接地气”的傅首尔。
由此可见,就算一个人口才再好,他也只是做到了表达中的“表”,要了解听众的需要,投其所好,才算是做到了“达”。
总而言之,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只顾着多读书就好了,我们要在阅读中反省认知的由来,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用结构化思维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做到引起别人的共鸣,那么表达这件事,才算是真正做好了。
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不妨来 豆姐读书会 ,你可以见识到她如何将一本书用结构化思维呈现出来。跟着豆姐学习,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本文首发于豆姐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