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快乐? 百喻经里的一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7 22: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5:58
《大般涅盘经》说,“乐者是涅盘义”,“涅盘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而且,涅盘之乐,不是单一的快乐,而是由四种绝妙大乐共同构成的无比大乐。据《大般涅盘经》所说,涅盘所具有的这“四种大乐”是:
①无苦乐,谓世间之乐即是苦因,若断世间之苦乐,则无苦无乐。
②大寂静乐,谓涅盘之性远离一切愦闹之法,故为大寂静。
③大知乐,谓诸佛如来具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
④不坏乐,谓如来之身犹如金刚之不能毁坏,以身不坏之故,称为大乐。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息心无为、反观自性,净除自心无明和贪欲习气。
人的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平衡,一种无条件的自然和谐的本体平衡,
由这种平衡所产生的安乐,是一种常住不变的终极安乐。
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多年,三十五岁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经过对
当时印度的六种涅盘学说的实践验证,终于失望地告别了为期六年的苦行,他离
开同伴,用河水洗净身上的污垢,又饱饮了一位牧女奉献的牛奶,走到一棵茂硕
的菩提树下,用厚厚的软草铺成坐垫坐下,发誓不证涅盘决不起身。他努力抛尽
所学的一切方法,自心清净地进入静虑。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第四十九日的
夜深人静之际,他终于灭尽了内心所有的冲动,于是,他轻松地抬起头,当他看
见夜空里的星光时,蓦然,他觉悟到了内心中与虚空万物相通的本妙觉性,并发
现了其中所包含的永无穷尽的大乐、真知和力量。于是,他深深感慨地说:“奇
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著,未能证得”。
六祖慧能大师,悟明自心时,感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众生的内心本来就是平衡、和谐与快乐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无时无刻不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的意识能够不为外相所惑,自性涅盘的快乐就会立刻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5:59
这个故事其实是值得仔细思索的。
首先国王为什么要请乐师演奏?演奏之后国王是否满意(是否得到快乐)?之后拒绝赏赐是因为国王本就无意听音乐还是乐师演奏得不好?国王最后的解释是否说明他的乐趣是戏弄乐师?
其实如果国王真想得到快乐,就应该去找他真正喜欢、真正能给他带来快了的东西。
或者,他认可乐师付出的劳动(即使他不喜欢乐师的音乐)而付给乐师报酬,那么乐师就会很高兴,他的家人也会高兴,他也会赞美国王,大臣们也会认可乐师的技术....这样,由一份报酬引出很多人的快乐,那么国王沉浸在快乐之中,他又有说明理由不快乐?
所以,快乐是真诚、是认可、给予...
那么真正的快乐又何必去刻意追寻?快乐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所以每个人的快乐也各有不同。
你明白的道理只限于快乐本身,而没有真正发觉快乐所在。就如你喜欢阳光,拼命追逐太阳一样,其实阳光一直射在你身上。
最后祝福你,在这纷繁多彩的生活中,体验属于你自己的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5:59
快乐是一种心态,与人的期望值有关,如果这个音乐师把这次经历作为一次必要的磨砺,或者是作为自己能够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的必要经历的话,他就不会烦恼,如果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可能他会侥幸的认为,自己总算平安回来了,如果再继续讨要银钱,有可能脑袋会搬家的。如果他能够这样想的话,他不但不会懊恼,反而会感到幸运的。你说呢?祝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6:00
很多故事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得出什么样的道理就视乎你自己的心态了。
其实所谓快乐,不外乎是一种感觉,说白了就是脑神经的一种生物电刺激。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说到最后都是很没意思,很虚无的。
我觉得追求快乐不是一种错,关键是为什么去追求,怎么追求。
如果快乐仅仅只是寻乐,甚至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那就是罪了;相反,如果快乐是来自于了助人,行善,为何不去追求?
至于欲念,我觉得凡人都避免不了,说是到最后要舍弃一切*,包括亲情、爱情等等等,估计很多人都做不到。呵呵。
但是求知总比无知好,至少可以让你探求一切的*,然后去做,总比像个木头人一样好。
随便说说而已,觉得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6:01
我是这样理解的:放弃追求虚妄快乐的当下本身就自足的、喜悦的、*的。这个时候做事情还是认真做,学习还是认真学,但不再会对结果过分执著,焦灼、烦恼的情绪也风轻云淡,什么生活条件和结果都清净喜悦,看什么人没有嗔恨,只有慈悲,这时候人是单纯的人、安详的人、喜悦的人,洒脱的人、真诚的人。这要经过严格修持才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