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留给后人哪些精神上的财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4 16: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2 03:59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离我们远去。社会各界对季羡林先生的辞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思和悼念。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是完美的,不仅仅是因为98岁的高龄已是人生难得,还有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良心、学术上的造诣和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季羡林先生走了,但他精神犹在,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最让我感动的是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怀。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凤凰独家最后一次采访季羡林先生,让他留言,他挥毫写下这样几个字:我的中国心。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季羡林先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但却从老家的田间地头一路走来,登上了学术顶峰。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
其次是季羡林先生的勤奋治学。季羡林先生的成就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也得到了广泛的尊敬。他在《自传》里说,总结长达60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后期,季羡林先生被发配到北大女生宿舍楼的传达室当看门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了《罗摩衍那》的地下翻译。这样的翻译持续了4年。*结束,《罗摩衍那》译文八巨册也基本完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两部学术专著,一部是长达80万字的《糖史》,一部是也长达数十万字(部分英文写成)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再就是季羡林先生的虚怀若谷。季羡林先生一再说,我在国外多年,回来后做了一点事,给我的荣誉太高太多,我担受不起。对于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主动请辞。他在审阅回忆文集《此情忧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的“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的说过:“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在近期公开发行的《病榻杂记》中,他更表达了要摘掉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的意愿,这与当今学术界沽名钓誉、剽窃成风有着多么鲜明的对比。
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品都是令人称颂的,我们将永远怀念季羡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