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6 15: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34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载誉回到祖国。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520荚,总计657部。为了观瞻玄奘的仪容,长安城里万人空巷,人们争相焚香散花,顶礼膜拜。
玄奘回国后,在唐*的支持下,献身于翻译佛经的事业。他融会贯通二乘二宗的立场,表现在译经时对待各学派经典的态度中。
贞观二十年(645年)五月,玄奘开始翻译有宗要籍《瑜伽师地论》。此书梵本长四万颂(颂,是佛经中的韵文,每句三至七字,为便于记忆,凡满四句,叫一颂)。两年后译毕。他翻译的有宗经典,还有《显扬圣教论颂》、《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等。
玄奘的翻译工作,并不限于有宗系统,他同样十分重视空宗要籍。空宗的根本经典,是前面提到过的《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婆罗蜜多经》,后世也称为“空经”。由空宗重要经典汇编而成,卷帙浩大,梵本长达20万颂。玄奘本来住在长安西明寺,为了翻译《大般若》,他嫌“京城人众,竟来礼谒”,影响工作,经唐高宗批准,于显庆四年(659年)十月迁居坊州玉华寺。助手们提议译成删节本,他主张一字不删。他下笔极慎审,“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复,方乃著文”。四年后,终于译毕这部巨著。译本共600卷,是汉译佛经中篇幅最大者。玄奘因积劳成疾,觉得死期已近,叮咛门徒们;“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省俭,可以籧陕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三个月后,也就是麟德元年(664年)三月,玄奘与世长辞。由此可见,汉译《大般若经》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此前,他还翻译了《广百论》等空宗典籍。
鸠摩罗什,是玄奘之前的大翻译家。他翻译了空宗许多典籍,被公认是空宗一派的高僧。梁启超指出:“会通般若(即空法)瑜伽,实奘师毕生大愿。观其归后所译经论,知其尽力于般若不下罗什也。”因此,玄奘之学绝不局限于有宗。
玄奘还将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要籍,几乎都译为汉文。可见他的学识,也不限于大乘。
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和玄奘,被并列为中国译经史上的“四大家”。可是他们的成绩,远不能同玄奘相比。他们三人连同竺法护、义净,一共翻译了1200多卷。玄奘则为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就质量而言,玄奘的也是空前的佳作。近人欧阳竟无评价道:“一语之要,坚如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o印度学者柏乐天说:“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铭记着。我感觉很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曾经践履过我自己的乡土。这位伟大的中国人值得咱们歌颂,值得表扬。他的翻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假如不嫌冒昧的话,我很想说它是中、印两民族的共同遗产。”
玄奘由于融会贯通二乘二宗,赢得了僧俗各界的崇敬。他将中国的佛教推进鼎盛时期,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佛教学者。玄奘之后,佛教在中国虽然也很流行,但失去了强劲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