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6 08:04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08 14:33
1、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意思是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
2、此句出自于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进学解》,原文节选如下: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3、译文:
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5 22:10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字面意思就是能够在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快要倾泻时挽住,在大厦即将倾倒时扶住。这句话比喻拯救事物于危险的境地。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出处是《文天祥千秋祭》。
《文天祥千秋祭》是当代著名作家卞毓方的代表之作,作者在文章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名臣,他忠贞报国、誓死不屈的精神成为后世之榜样。几百年来,文天祥从来不乏仰慕者,历来学者对他也颇多赞誉之词,《文天祥千秋祭》就是卞毓方书写文天祥精神的优秀作品,他以洋洋洒洒五千多字,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一篇动人心弦的大散文。
文章一共三部分。前面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喻手法的运用间接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文天祥形象,并借以引出下文。“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文章的中间部分写文天祥被羁押之后,元*对他的几次劝降,不仅正面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品格,也从侧面体现了文天祥的投降对元朝*统治江南的重要性。“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
文章的后面部分则集中描述了文天祥创作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文天祥被俘后自杀未成便忍辱活了下来,但他活着不是为了残喘性命,而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他的使命便是创作《正气歌》。
感兴趣的小伙伴跟我看一看这篇文章吧,《文天祥千秋祭》节选: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一二七九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身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偿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十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关于作者卞毓方的简单介绍:
卞毓方,男,1944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系专业,文学硕士。社会活动家,教授,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作品或如天马行空、大气游虹,或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风格如黄钟大吕,熔神奇、瑰丽、嶙峋于一炉,长歌当啸,独树一帜,颇受读者喜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5 22:10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最早出处是:《文天祥千秋祭》,作者是卞毓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5 22:11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