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6 17:0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36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世界的嘈杂而痛苦,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世界的嘈杂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的期望本身就不合理,而由此导致我们看待世界的心态和眼光失衡。
问题的根本就是在于我们所期待的,高于事实本身存在的状态。
就好像很多人对人生都有十全十美的诉求,希望自己的人生足够*一样,这种诉求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诉求本身却不是合理的,越是抱着超乎完美的态度期待生活,生活存在的坎坷就越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因为对于人生这个过程来说,真正能够让自己活得舒服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活,而是懂得在接纳了吃亏和接纳生活不完美之后,才使其达到的平衡。
人生不是平坦的大道,在处事之中不能全凭自我,一个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容忍生活有半点瑕疵时,生活中的一点点问题对他来说都是过不去的坎。
当你不能接受人生的任何嘈杂时,生活一旦出现了一些不如意时,他都会觉得这是人生的深渊,但是当你懂得调节自身,用“吃些亏处原无碍”的态度对待问题,将自己看不过去的嘈杂和痛苦当做人之常情,你就会发现世界的面貌在你心中都会逐渐发生改变。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事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让一步是为日后进一步预留余地;而待人接物态度宽容者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与人方便,就是日后与己方便。
俗话说“言不说尽,路不走绝”,做人留一分余地,就是为人处事最佳的智慧。
人活在这个世上,除非你选择离群索居,远隔红尘千里之外,否则避免不了的和别人相处共事,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矛盾发生,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是为了名利。
而当自己面对矛盾身处矛盾之中时,能够选择退一步,以此作为人生处世的根本,才是最佳的行事法则。
曾国藩的前半生,以及最初创立湘军的时候,做事情一贯雷厉风行,又加上本性之中的坚毅性格,所以处处展露锋芒,但凡遇到对自身事业产生阻碍的因素,不管是人和事都不留余地的针锋相对并且加以铲除。
这样的方式虽说能在短时间之内达到目的,但是也因为这种方式而树敌过多,因此导致后来一段时间阻碍重重,当面临这种状况时,曾国藩并不知道其中问题源于何处。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提醒他当以黄老之术修身,曾国藩才得以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此时的曾国藩才觉察到,自己曾经的所有锋芒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间接伤害自己,给自己树立诸多障碍,之后,在痛定思痛之下,曾国藩选择以圆润变通为处事原则,遇到阻碍的时候也不会选择以强硬对待,后来也在无形之中化解了诸多阻碍,最后才得以有建功立业的结局。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过去我在京城的时候,喜欢和一些身居要职,名声高远的人闹意见,也确实有一种挺然独立,不畏强权的气概。但是我现在才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执,太柔容易萎靡,太刚则容易折断。
而这一番道理正是道家思想之中老子所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智慧。
事物过分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个就是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过早的衰亡。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不要以主观的意见去衡量客观世界,我们所期待的刚强完美的生活,所以总是企图用率直完美的态度去要求人生,但正是因为容不得半点瑕疵,在过度抗拒瑕疵,凡事以锋芒处置的同时,才会使瑕疵伤害自己,而这都是因为主观意识上的误区产生的妄为之心。
过度锱铢必较的戾气与锋芒都是人生的一把双刃剑,当你拿着锋芒要求世界的同时,其实也在间接伤害自己,从客观角度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才能为自身之用”,若能以柔克刚,收起锋芒,才是为人处事最好的态度。
所以说,人生多一些让步,多一些包容,才会带给自己海阔天空的惊喜,不要用刚直冲动的秉性去为人处事,多一些容纳宽怀,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36
《菜根谭》中的“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句话,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宽容待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