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 吴伯凡 梁东 著 / 中信出版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7 02: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2:20
30
[ 2017.7.11 ]
《欢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豆瓣评分:8.2 ★★★★
★ 作者简介: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冬吴相对论”主持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哲学、*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曾任《环球企业家》总策划、《创业家》主编。*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节目主持人。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及译著多种。
梁冬,正安生命资产管理教育学者,正安中医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因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成为知名节目主持人。2004年从凤凰卫视辞职,在广州拜师学习中医。2005年,应李彦宏之邀加盟百度;2007年,离开百度创业,先后创立太美科技和正安中医。除了“冬吴相对论”外,还制作和主持电视节目《国学堂》,在旅游卫视播出。
О 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就是"如"实承认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状态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P VI)
О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份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比尔.盖茨 (P002)
О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 (P002)
О 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P003)
О 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个叫做管理。(P003)
О 对公平的过分期待,其实是与病态的自尊联系在一起的。……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自己的比别人更有自尊等,这些实际上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P005)
О 所以,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 (P011)
О 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充实感,来自于卓有成效的那种感觉。(P022)
О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P029)
О 如果一个人缺乏倾听能力,这辈子的成就会很有限。不会倾听无形当中就丧失了自我*的机会,因为倾听的时候是在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凭本能去质疑、反驳和提问。(P035)
О 《菜根谭》里说“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意思是当你知道别人在骗你,你一点儿都不表现出来,这里头有无限的乐趣。(P036)
О 生活中有一类人,和他们聊天时,你的话才说道一半,他就打断你,然后滔滔不绝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这个人反应很快,其实他每次说的都很肤浅。要是在谈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轻而易举*他。怕就怕你一直在说,对方一直听却没有反应,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你拿下。他让你不停说,结果他在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着回应你。 (P037)
О 积极的沉默非常重要,因为一般人喜欢走极端,要么就沉默,要么就叽叽喳喳。能够做到积极的沉默的人,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社交商,一定与那些只会沉默或者只会叽叽喳喳的人不一样。 (P037)
О 如果一个人听到点儿信息马上就说,他已经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那他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
那些善于倾听、愿意观察和等待结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动。
善于观察和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P038)
О 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反应只是细节的、随机的、自然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P040)
О 抱怨,闹*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发牢*的人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到不舒服。(P042)
О 烦是对不确定的焦虑……恼是你明确知道要什么,但是对方没有做到,于是产生了恨意和对别人的不满。……怨会伤脾,恨会伤心,恼会上肺,怒会伤肝,烦会伤肾。 (P047)
О 瘾是一种快乐,但当你沉浸其中时,它也剥夺了你的多样性的可能性。从生态学角度说,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能的抑制甚至是扼杀。(P049)
О 福不可缴,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菜根谭》(P058)
★ 意思是:幸福不可强求,只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灾祸难以避免,只有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才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О 因为爱抱怨和批判的人往往将之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抱怨过了就当解决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惰性,是把抱怨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满足。(P061)
О 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即使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P065)
О 其实,想得太多才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只要他愿意想,佛家讲一念三千,曾国藩说:“一念求全,万绪纷起。”(P070)
О 人在专注地做事的时候,无形当中就会有某些东西汇入内在之中,这就是本,本小的时候,给你干大事的机会你也干不好,本大了,有本事了,你才能干大事,在我们没有准备好之前,单纯追求所谓的定位,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P081)
О 真正的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定位。 心中无定位和有定位的差别没那么大,我们不要被概念所迷惑。 有的时候,上苍交给你什么事情,你把它认真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去想这是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又如何能知道应不应该做呢?(P084)
О 一般对别人刻薄的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比较刻薄。或者说有评论他人习惯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看自己。所以,戒掉了轻易评论别人的习惯,就能逐渐达到不受他人影响,不被他人的目光,期待和评价所操纵了。不受他人影响,于是就达到了定的状态。
佛学可以分为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这三个方面也不是互相分离的,往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慧是最高的,这里的“定”实际上是内心的定。定见就是去除游离状态、漂浮状态、随波逐流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定静。定位是我要在哪里,定见是我不做什么,因为定见来自于戒。戒、定、慧是有次序的,先把戒做好了才能定,定了才能慧。(P089)
О 当别人忽悠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反驳,但他们会保持自己内心的节奏,就是具有一种富有弹性的坚定。(P092)
О 第一是不轻易评论他人,第二是不受他人影响,第三是不妄自揣度他人,第四是凡事尽力而为。(P093)
О 一个从容淡定的人既不轻易批判别人,也不随便表扬别人,或者随便表达对某一个事情的看法,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当你确定周围的状况你无法改变时,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被外物所牵引,不至于让大脑全部被这些东西给塞满了。(P094)
О 愚蠢,愚是指一根筋、不带拐弯地往前走,蠢则是指没有方向地乱动。(P101)
О 有一种病叫“语欲胜人”,就是说话的时候总是想胜过别人。这类人说话的目的不像普通人那样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实现一以贯之的目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P108)
О 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哪个奇怪的地方,而在于帮助人们从日常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去体验一种全新的境界。旅游终究是要回家的,所以在旅游中还能得到一些体悟,并能点化日常生活,那是最好的。另外,读书也是一种旅游,听音乐也是一种旅游,它们都是灵魂的旅游。(P114)
О 权力与爱就是一个天平的两端,权力强的时候,爱就会低头;爱抬头的时候,权力就会慢慢放下,当一个人真正爱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不会对对方施加权力的。如果以爱之名义施加权力,那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爱。(P121)
О 所谓爱,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种柔性、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解决问题。(P128)
О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P129)
О 当心里感觉很烦、茫然无措、百无聊赖时,不妨从一件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哪怕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宏大,只要这件事情实实在在的,它就能让你脚踏实地地做事软。当人们开始操心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反而没那么烦躁了。最怕的是悬在空中,无从用力的感觉。(P146)
О 如何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呢?其实就是多看一些“闲书”,这些书会避免我们成为一个工具化、产品化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既会解题也会解风情的人,如果光是会解题但生活毫无趣味,那就会成为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比如说学会玩、学会分享情感,而这些才是对幸福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P152)
О 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实际上,真正付诸实施比纯粹思考要聪明的多,当一个人好奇的时候,他就想先把一个东西搞明白了再去做,但当他渴望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去做。(P156)
О 金钱是一种放大镜,你的人格是什么样子,在你没钱的时候,别人还看不出来,但你有钱之后,别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小狗钱钱》(P163)
О “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72小时内去完成,至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否则可能永远不会做这件事。” 《小狗钱钱》(P166)
О 要做成一件事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真的匮乏,所以拥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有梦想,以至于现实当中已经相当不错了,跟这个梦想相比,还是觉得匮乏。(P168)
О 们很在乎能说出什么话,也会做一些事情,但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光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来衡量的。它是一个算式,是对个人的认可度与说的话或者做的事的乘积。如果有人对你的认可度很低或者完全不认可,那你做的事情越大,负面价值就越大。(P176)
О 世间没有所谓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感应,是自己内心曾经受过的伤害被外部的一个事情撩拨起来了。(P181)
О 止损的勇气和能力。(P182)
О 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童年的时候相对自由,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像在原野中生长一样的自由生活,能够闻到各种花草的味道,感知能力非常强。嗅觉、听觉、视觉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力,都不是以数字、信息和概念来衡量的。就像乐曲《在森林和原野上》一样,在这种氛围里,相对的安全感就会建立起来。童年时有跟世界的合宜感,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又会经历*礼,这样的人就会非常健康。(P199)
О 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活在恐惧、焦虑当中,但大部分的恐惧其实是可以通过直面事实而进行转换的。你可以拿一张纸,把最害怕发生的几件事写下来,然后逐条去想如果真的发生了该怎么办。最后你会发现其实那些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结局不会那么糟糕,等你隔段时间再来看的话,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很可笑。
我们之所以不能抽身出来看自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庸人。庸人容易自扰,他会被各种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吓破胆,或者用近乎*妄想症的方式让恐惧不断*扰自己。(P204)
《欢喜》/ 吴伯凡 梁东 著 / 中信出版社
《欢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豆瓣评分:8.2 ★★★ ★ 作者简介: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冬吴相对论”主持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
吴伯凡这个人到底有多厉害?
吴伯凡是哲学硕士,《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自2001起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和评论120多万字。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及译著多种。2008年10月与原凤凰卫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