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4 22: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6:13
(一)耕地资源利用程度
表 1-8 数据表明,福建省土地垦殖率总体不高,但地域差异明显。2007 年土地垦殖率仅为10.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45%,这主要是由于丘陵山地多、坡度大等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了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但是,全省不同地域的土地垦殖率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由于平原、台地多,地势总体相对平坦,且经济较为发达,土地垦殖率相对较高,比全省和内陆地区的平均土地垦殖率分别高 2.85% 和 5.12%,其中以莆田市和福州市的土地垦殖率最高,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3%和3.69%。而内陆地区是福建省丘陵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区内山峦起伏,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且坡地的坡度较大,不适宜或难以进行耕地开发,故土地垦殖率明显低于全省和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 78.89% 和 62.35%,其中以三明市的土地垦殖率最低,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76.84%。
表 1-8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资源利用程度表
注:土地垦殖率 = 耕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
由于福建省地处*带地区,光、热和水资源丰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十分适宜发展多熟制种植。闽中南地区和闽西北的一些低海拔盆地区适宜推广一年三熟制(如麦-稻-稻或肥-稻-稻等)耕作制,沿海丘陵旱地适宜推广薯-豆-油(麦)或蔗-稻等两年五熟耕作制,山区单季稻区适宜推广豆-稻或肥-稻等一年二熟耕作制。因此,多年来福建省十分重视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狠抓多熟制种植,推广农田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制度,耕地利用率总体较高。
(二)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福建省人多耕地少,历来是我国缺粮的省份,故保持适当数量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于保证全省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福建又是我国沿海开放省份,气候资源、交通、区位和*等优势十分明显,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展高效益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又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在加大农业扶持及*优惠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适应加入 WTO 的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外向型和城郊型农业,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 年全省生产粮食 635.06 万吨,人均粮食 117.34 千克;油料作物总产量 23.30 万吨;蔬菜瓜果类总产量 1453 万吨,人均 405.75 千克,除保证蔬菜自给外,还外销了部分优质蔬菜瓜果类产品;此外,耕地生产的粮食和青饲料还为畜禽养殖提供部分饲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2007 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 150.65 万吨,人均肉食 42.07 千克;奶类总产量 15.85万吨,人均奶类产品 4.43 千克;禽蛋总产量 36.69 万吨,人均禽蛋 10.25 千克,较好地满足了全省人民对主、副食品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
由于资源、区位、交通、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福建省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地域性差异明显。表 1-9 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除粮食作物和烟草的播面单产差异不明显外,油料作物、甘蔗及蔬菜瓜果类的播面单产、耕地种植业产值和耕地产出率的地域性差异均较为明显,表现出沿海地区油料作物、甘蔗及蔬菜瓜果类的播面单产、耕地种植业产值和耕地产出率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的特点。沿海地区油料作物播面单产为内陆地区均值的 127.20%,其中以厦门市最高,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133.03%;甘蔗播面单产为内陆地区均值的165.89%,其中以厦门市最高,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129.25%;蔬菜瓜果类播面单产为内陆地区均值的 106.44%,其中以莆田市最高,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142.80%。
表 1-9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主要农产品播面单产表单位:千克/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