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8 18: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5:28
据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会议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死于各类伤害的人中,名列前三位的死亡原因为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水。据估计,我国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身亡,其中15~34岁和60 岁以上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而农村人口和妇女的自杀率要分别高于城市人口和男性。
自杀者的性格特征
日本的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特征看,他们大多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据研究显示,自杀者中性格内向与较内向的占95.2%,孤僻占52.4%,虚荣心强占71.4%。内向性格容易出现焦虑感、绝望感;而认真、固执、责任感强又缺少兴趣和爱好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则强烈自责,易产生自杀心理。外向性格人的自杀行为,可能与一时冲动有关。外向性格的人如果同时伴有自我中心,情绪变化无常、易激动,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障碍,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
l. 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脱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想向他人求助。
2. 偏差认知。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关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 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因而思路变得极其狭隘。
4. 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孤立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5. 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案例
小林姑娘刚满20岁,是某重点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好,待人诚恳,有理想,上进心强。由于学习成绩好,在对专业重新分班时,被选入新班。新班的学生都是原班的佼佼者,谁知她却说在新班学习很吃力,真想死。认为还是原班好,并要求回原班,系里没有同意她的要求。虽然在新班每次考试都在80分以上,她还是常常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忧郁、沉默寡言。她不满意新班,觉得学习吃力,又争强好胜,考试总想保持在90分以上。为了达到目的,她白天黑夜拼命学习。这样超负荷的学习使她心理上感到很疲劳,渐渐地变得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意志消沉、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了之。很显然,她患了抑郁症。自杀前的一天,她还对家人说:“唉,又要考试了。”流露出极度的胆怯和恐慌。由于家人、老师、同学都未能及时给予注意和帮助,她自己又无力自拔、自救,最终,正处于人生最美好时光的她,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防治
对自杀的防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措施,如心理咨询、自杀者“热线电话”、自杀救助中心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在对自杀者进行治疗中,首先,要对紧急情境做出反应并进行缓解。消除与自杀有关的因素,除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其次,了解自杀者的情况,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使其能够将内心积郁的不良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尽情地发泄出来,以便尽快渡过危机。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对自杀起重要作用,还要进行社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与帮助。再次,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劝解、安慰、支持,使其从抑郁的、悲观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引导他们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体育、娱乐活动,培养豁达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