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 客家人的落脚点 ——贺州行之黄姚古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8 14: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4 03:42
五、顺道黄姚古镇
我和夫人在很多年前曾游过黄姚,还留有清晰的记忆,那时坐落于山间盆地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极其不便,我们是早上从桂林坐班车来的,经G323国道源头镇后转S207省道再岔X307县道就进入了山区公路,路两边都是无穷无尽的大山,坡陡路窄,还有拐不完的弯,一路摇晃和颠簸,终于在下了一个长坡后到达了目的地,这时已是日暮时分,可以看见蔼蔼炊烟了,当晚我们下榻在一间简陋的供销社招待所里。
这座地处昭平、钟山、八步三县、区交界处的黄姚古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昭平县属镇,古镇建于宋代开宝元年(968年),兴于明末清初。据史料记载,黄姚曾是不毛之地,荒无人烟,后有黄、姚二姓人家到此安居,繁衍生息。相传北宋皇佑年间,狄青南征侬智高叛乱,部将杨文广率军至此,因不知此地名称,问及当地土著人,得知这里居住的多姓黄、姚,便把此地称作“黄姚”,古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的黄姚还是一种原始状态,不过是一座乡间的普通圩镇而已。行人寂寥的小街上不时有鸡鸭、猫狗在闲逛,村巷里常与荷锄归来的老农和从菜地里回家的老妪碰面,一群群鸟雀在绿树间飞来飞去,圩场上的商店和餐饮店也在漫不经心的做着若有若无的生意,一股悠闲的乡村气息。
由于山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姚古镇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流经镇上的姚江南联珠江,北通长江,上可溯长沙、武汉,下可达梧州、广州,是小镇与外界联系的便捷交通,古镇也因水而起,依水而兴。古镇内的道路则顺应河道布局,以桥与水埠连接镇内街巷,街道均用青石板铺成,虽经百年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平滑如镜。相传最为有名的“鲤鱼街”在铺设石板时遇天然石脊,石匠们匠心独运,顺其自然,将石脊凿成一条长约2尺的石鱼,露出街心约3寸许,石鱼栩栩如生,名为“盘道石鱼”,寓意“鱼水之情”。鲤鱼街入口处有厚重的大门和立柱,显得雄伟峻峭,有气吞山河之势,给人有“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吞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之势。
古镇上保留有600多间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风格,按九宫八卦传统理念布局排列的明清古建筑。景观建筑则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宁庙、古戏台、吴氏宗祠、郭家祠、佐龙祠、见龙祠、带龙桥、天然亭等亭台楼阁,还有特色桥梁,楹联匾额,韩愈、刘宗标的墨迹。这些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小镇具有独特的韵味,走在街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叹为观止。
最为奇特的是镇内的古榕,有两株长于溪旁的古榕据说已有850多年,其中一颗长出的气根就像龙爪从半空直扑溪水,被称为龙爪榕;还有一颗与之隔溪相对的古榕气根龙蹯于奇石之上,与主干形成了一扇门,称之为龙门榕。还有睡仙榕、石上榕、变色榕等等都在几百年以上,这些榕树能长寿应该与这里的青山秀水有着莫大的关系。
黄姚素有“诗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只见四周青山层峦叠翠,清悠悠的溪水在青砖黛瓦间曲折环绕,还有溪水中突兀的奇石、倒影的石桥,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感慨,以致油然而生一股挣脱喧嚣回归田园的冲动。
正因为这里桃花源般的静谧,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广西省工委所在地,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高士其、千家驹等一大批知名人士疏散到此避难,这些文化名人的寓所至今也还保留完好。那时镇上的景点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随意观看,不知现在如何?
车到黄姚,只见古镇已被围了起来,进镇参观必须买100大洋的门票,看来现在的古镇已经商业化操作,恐怕早就没有了之前那种宁静、随意的悠闲气氛了。由于刚下了一场暴雨,景区大门旁那条流经镇里的姚江,河水已变成浑浊的黄泥色。我们这次来黄姚正是“五一”假期,在这种节假日的时间里,那些狭窄的巷道里可能是人满为患、拥堵不堪,哪还有心情去观景?我在早几年前到黄姚时已看过大多数的景点,于是就不进去了,只想在镇外休息养精蓄锐以便下午开车。而同行的未到过黄姚,她想去看看。�
果如其然,进去参观的同行不一会就走了回来,她说里面人山人海挤在一起,就像赶圩一样,景点没有看出什么,倒是招揽的招牌不少,整个古镇如同商场般喧嚣,龙爪榕下是一潭黄泥水,顿觉兴致索然。看来我的预判不差!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就上车开路,直奔桂林,结束了贺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