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的福寿沟具体位子在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7 23: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0:53
福寿沟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姚衙前巷
公交:附近无公交,需驱车前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0:53
赣州市的福寿沟和赣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是古代赣州城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千百年来,在改善赣州百姓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福寿沟是赣州市城区排水系统的总称。尤指宋代形成的排水干道网络的福沟和寿沟,它是赣州古代城市建设中的四大工程(城墙、街道、福寿沟、浮桥)之一。福寿沟中的大部分干道至今仍在使用。
福寿沟的创建和形成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一般在建设城市时,同时修建下水道,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赣州市的下水道也经历了开创、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确定在章贡二水间建设赣州城时,开始建设了简易的下水道。当时城区规模很小,东西临江,南部城墙“在秋华坊今古城巷”即今健康路市总工会一带。城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下水道的服务面积在这个范围之内。只有一个出水口,城内“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
唐末梁初,卢光稠扩建城池,使城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下水道也随着城市的扩大而逐步延伸。至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二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无下水的为城西南部的0.3平方公里,即文清路以西,孝义巷以南,古代为小教场,*时为农田,解放后始形成街市)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由于赣州城区两面临江,排水口直通章贡二江,洪水期间,江水倒灌,造成水患。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建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刘彝,福建长乐人,善治水,元初(公元1087年前后),召还京师任“都水丞”。十二水窗的具体位置在同治《赣州府志》和《赣县志》福寿沟图上注明的有四处:即今赣江路水窗口,八境路新北门、西门口、西门城脚下。另有二处(八境公园和刑祠庙)的结构与水窗相近。其他六处无从查考。赣江路水窗(俗作水叉口)是保存较完整的宋水窗实物,清名“水堑口”。县志载:“水堑口、地洼,下有水门,盖池城东南之水也”。赣江路的古水窗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出水口处的外闸门、沟道、进水口处的内闸门、调节池,并与古度龙桥联成一个整体,西与蕻菜塘相连,构成城东南的水利咽喉。平时,雨、污水由下水道流经度龙桥经水窗排入贡江,雨季或暴雨时,水量经蕻菜塘和调节池调节。外闸门门枢安装在上游方向,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即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藉江水水力将闸门关闭;江水低于水窗时,藉水窗沟道水力将闸门冲开。为了保证水窗内沟道畅通和有足够的冲力(水压力),采取了变断面,大坡度以加大流速的办法。根据调查资料(见古水窗、度龙桥图),水窗断面尺寸宽1.15米,高1.65米,度龙桥宽4米,高2.5米,从而使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增加了2—3倍。水窗沟道的坡度为4.25%,比正常下水道采用的坡度大4—10倍。因此由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内形成了强大的水流,带走泥沙以及其他固体物质,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这也是福寿沟的一大特色。解放后,水窗口出水处仍有木闸门,以后根据这一原理,又涌金门,刑祠庙等下水道出口处安装了类似的木闸门。由于木闸门容易损坏,1963年改为直径1.2米的圆形铸铁闸门。
福寿沟的形制和特点
福寿沟是以排雨水为主,雨污合流的合流制下水道,并根据赣州城区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而规划的分区排水制度。大致以文清路为集水面积的分界线。福沟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在这条线以东的沟道属福沟系统,集水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1.6公里,通过水窗口、刑祠庙、八境公园3个出口流入贡江和八境路(北门)出水口注入章江。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在这条线以西、以北的属寿沟系统,集水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公里,通过西门口、城脚下2个出水口经过护城濠排入章江,概括起来是:“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0:54
这个地方早就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