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9 03:4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3:45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神仙的风姿。
…… …… …… …… …… …… …… ……
这两句词出自于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江月·梅花》,整首词的原文如下: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
…… …… …… …… …… …… …… ……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神仙的风姿。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 …… …… …… …… …… …… ……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 …… …… …… …… …… ……
作者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此词当作于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
…… …… …… …… …… …… …… ……
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词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悼亡词,全词空灵蕴藉,意境深远,留有足够的遐想空间。对于故人与景物之间,必须能找到巧妙的共通点,也正是苏轼所怀念的朝云的品质。很显然,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将朝云身上的外在以及内在,都很好的赋予给梅花,而这些,也正是梅花所具有的最鲜明的品格。如此看来,词中既是以人拟花,又是以花拟人,二者神韵相当,若合符节。
在全词末尾,“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才是苏轼最想抒发的情感,自己身如不系之舟,而故人已故,再回望时终究有遗憾,不过苏轼深知,世事之中从来就没有*,既然已成过去,就需好好告别。
怀古念旧,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在这些古事古物中寄托有自己独特的情思,听到一首老歌,翻起一张旧照片,很容易就会将思维带回到当日,或者思念那时同行之人,或者缅怀过去可爱的自己,所以睹物常常思人。可以将过去的记忆留下来,是一种幸运,能够在午后的闲暇时光中重新慢慢打开是一种幸福。是否还记得最珍贵的那段过去,被尘封在哪一份回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3:46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意思——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作品出处】
出自《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作品原文】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词句注释】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作品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苏轼虽在*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名家点评】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晁氏云:'东坡有妾,名曰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惟榴花独存,故其词多及之,观"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可见其意矣。
明代杨慎《词品》卷二:"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3:46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意思是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神仙的风姿。
这首词当为悼念随苏轼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