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器和清代玉器的拉丝工艺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9 09: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2:15
多以佩件装饰玉为主,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契丹族虽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习性较为开放,如同其开放的性格一样,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玉器的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而且还兼顾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目前所见这些玉器,其造型和题材以动物生肖类较多,多数为身上的佩饰.也有马具上的装饰。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辽代窖藏内出土一件熊形玉佩件,玉质为白色,呈半浮雕形,整体成伏卧形,短尾长鬃。鬃毛部位巧妙地利用了玉料上的皮色,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塑造得惟妙惟肖,可谓独具匠心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2:16
拉丝工,顾名思义,是拉出来的工。追溯起源已无证可寻,一条绳索或一条带子,两头分别有人扯着,相对推拉,中间有人不断往绳索或条带上泼撒解玉砂。在不具备大型切割机械的条件,一般切割大料,依然还使用着这种原始的方法。采用金属条束拉丝的工艺,不是在青铜器时代,而是在钢铁时代。青铜金属不易被煅打,这是不争的事实,包括现代的黄铜、红铜与紫铜都一样,能够被煅打伸展的是钢铁。将钢铁煅打成细小的条束,然后再通过一种叫做“管模”的模具(各行各业形制一样,称呼略有分歧。型制是一锭钢块,上面被钻出不同口径的圆通孔。铁丝从孔的一头向另一条穿过,经过挤压拉伸,一道一道过孔,最后达到所需口径。)。将口径细如发丝的铁丝绑附于具有弹韧性的竹条上,便形成了“搜弓子”。
老工艺治玉镂雕,首先在要镂空掉的部位用管钻打一孔或多孔,当然是很小的细孔。而后将丝弦穿过细孔,带动解玉砂,反复拉动拉丝,沿要去掉部分的轮廓一圈,回到起点。如果是多孔的,就是进行孔之间的连接,这样就完成了此局部的镂雕。鉴别时注意三点,其一找到起点,通常在镂空轮廓处会发现U型口,也就是打孔处;其二拉丝痕是垂直于玉件的表面,新仿的多是平行痕;其三打孔处符合古代打孔工艺。当然还有许多要留心的地方,在鉴别收藏时还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