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一般装在建筑物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5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26
建筑物最高位置即是最顶端,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制成,电荷容易在物体尖端积累形成放电现象.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2.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超过40m时应设两根引下线。可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金属烟囱应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26
建筑物的最高处
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迅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而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26
建造房屋以蔽风雨,是人类获得安宁生活的重要进步,但是它却不能遮蔽闪电。几千年来连神庙、佛塔、教堂都累遭雷击。历史上虽不乏能工巧匠,寻求避雷之术,但一直到近代科学技术阐明雷电性质之前,人们是无法躲避雷电的危害的。今天,建筑物和各种重要设施的行之有效的避雷措施——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他用科学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静电高压放电之后,避雷针防雷的技术也就有了科学的基础。200多年来人们的长期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避雷针是可靠的。
世界各地,处处可见它的踪迹。楼屋、厂房、烟囱、火箭航天器发射塔、卫星天线等的顶部高高地耸立着一根,甚至几根金属杆,那就是避雷针。
我国古建筑物中的宝塔,有些用铁链从塔顶引下,末端埋入水井中,这样的宝塔很少被雷击毁。中世纪,欧洲许多教堂的尖顶由于高耸入云端,常常是雷击的目标。但也有个别的高大建筑却能幸存下来。如有一座大教堂,以镀金的金属覆盖了教堂的圆顶,圆顶四周又竖起了一些尖头长铁棒。金属圆顶通过泄水铁管与地面的铁制下水槽相连。这些古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当年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在科学
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呢?
有人认为。避雷针在雷雨云的感应下产生尖端放电,能中和掉雷雨云中所带的电荷,从而避免发生雷击。也有人认为,避雷针是吸引闪电电流,并把它导入地下。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才能设计避雷针,有效地避免雷击。
如果避雷针的作用是前者,那么放电的尖端越多,放电中和的效果就应该越好。让我们看看实际情况。树木是导体,森林的数不清的树枝梢就如放电尖端。照理说,雷雨云飘过森林上空时,云中的电荷应该受到这么多尖端放电的电荷所中和,消雷作用应是最明显的了,但森林遭雷击的事例却屡见不鲜。美国有人在一空军基地把一个用几百个放电尖端做成的阵列装在一座360米高的天线塔上,用以保护该塔免受雷击,但在3个月之内就受到了11次雷击,其中有5次已拍下了照片。
最重要的判据还是科学的实验测定。实验测量表明,避雷针在雷雨云的电场作用下所释放的电量是微不足道的。一根避雷针的尖端放电电流一般只有几个微安,而一次中等的雷击能释放大约25-30库仑的电量。这相当于几千根避雷针在几十分钟内放电的总电量。
富兰克林在起初持第一种观点。但很快他就修改了这种见解。他指出,避雷针在雷暴期间的放电电流太小了,它的作用是把闪电引向自身,并沿着它流入大地。
避雷针的作用是“引雷”,而不是“避雷”。正确的名称应是“引雷针”,但“避雷针”这个名词是从英文译过来的,原文并没有避雷的意思,是百余年前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译的,一直流传至今。大家用惯了,只要认识了它的作用,延用这个名词也无妨。
参考资料:http://www.vole.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27
答案可以简单点的:
顶端。因为雷在上面来。如果雷是从地下打出来,不可能安在上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28
建筑物最高处,现在都是避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