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文学方面的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5
个人的终究不全,查一些专业网站。最好按历史时间:古希腊,启蒙运动,按时间顺序十七世纪,十八,十九。。。我知道一点点。去新浪读书看看
百科: 西方古典时期的文学观念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传统:一、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形成了模仿——再现的传统;二、在文艺与作家的关系上则是*——天才的传统;三、在文艺与读者的关系上则形成了教化——愉悦的传统;四、在文艺作品自身的审美形态上则形成了和谐——整一的美学传统。正是这些传统使得西方文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1)、文艺与世界:模仿——再现论的传统。
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文论最古老的一个传统便是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模仿”。文艺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古典文论不可回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所面临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论的一个传统是朴素地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模仿”、"再现”。早在前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说”,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而不应模仿坏人,他的这些主张奠定了西方文艺"模仿说”的基础。进入古罗马时期,西方文论的这种模仿说实际上变成了对古希腊文艺范例的模仿。而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人们又开始把文艺看作是对外在自然世界的真实模仿与反映了,镜子说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观点,以后这种"镜子”的模仿论传统逐渐转变成了比较自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如实的反映生活,再现世界,出现了像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歌德等这样影响巨大的一大批世界性的大作家,把"模仿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文艺典型性等理论的论述中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从"模仿”到"镜子”,从"镜子”到再现,从再现到能动反映、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模仿——镜子——再现——能动反映——典型,这是"模仿说”传统的发展历程。
2)、文艺与作家:*——天才论的传统。
强调作家的主观创造才能、个人天才、*与灵感,强调作家用自己灵魂的"探照灯”来照亮整个世界,进行创作,这是西方文论的又一个传统。中世纪神学时期,人们世俗的人间*受到压抑,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七情六欲腐蚀人的心灵,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的虔诚与恭敬,宣扬禁欲主义。文艺复兴兴起后,人们以感性的人性论对抗宗教禁欲主义,以科学主义对抗愚昧主义,强调人现世生活的享受,强调人的自然真情,强调人自身个人才能的自由施展。启蒙主义兴起后,强调用知识理性"照亮”人,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更加强调创作中作家个人的主观才能,在这一时期,人自身自然的、自由的情感也得到了强调,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强调文艺是作家*表现更是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创作思潮,华滋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浪漫主义都成了那一时期主要创作方法,文艺表现个人*成了席卷世界的创作思潮。西方古典时期这种*天才的传统到19世纪中期以后,它的内涵有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变成了一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个人情感,
3)、文艺与读者:教化——愉悦的传统
在文艺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对读者的作用这个问题上,西方古典文论非常重视文艺对读者的引导、教化功能,强调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价值与功利作用,形成了所谓的教化传统。这种教化传统常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要求文艺给读者以教育与益处;二是要求文艺给读者以愉快和喜悦;三是要求文艺能够寓教于乐。那种游戏与纯粹自我发泄的文艺观是很少见的。从古希腊的哲人到黑格尔,在文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上都强调文艺对读者的这种教化、灌输作用。
4)、文艺作品自身:和谐——整一的美学传统
在文艺的美学形态上,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都追求和谐、整一的美学理想。西方古典时期人们一个最大的审美理想就是追寻事物的和谐、有序,事物之间比例、关系的适当、协调,希望把多种纷杂的事物统一为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追求一种安宁、和谐静谧的美,其主要的审美品格相当于现在意义上的优美。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近代的黑格尔,许多美学家都表现出这样的审美理想。
3、美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1)感性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说不是抽象的。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所以,美实际上是感性形象经过人的感性"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意象”,是一个"物乙”而不是物体原样的"物甲”了。
2)、非功利性。
人遭遇一个事物的时候,对它们会有多种态度。而通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一种是现实功利的态度,一种是审美的非功利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对事物的结构、构成和功能等做实事求是的客观地分析、调查研究,寻找其规律和原理。而现实的功利态度就是考虑这个事物和我的直接的利害得失的现实关系,对于我有什么用,非功利性的态度就是只着重于事物的形象给我的整体的感官的感觉,而不去看它对我有没有实际的现实得失关系,也不去对它的细节做详细清楚的深刻的科学认识。从科学的态度下解放出来,从实际利害得失的考虑中解放出来,人就会得到一种自由的心态,而这就是一种审美的心态。
3)、情感的感染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
情感的感染性是审美的一个基本特点。没有情感就没有美。
所以,文学首要的特质就是形象的、具有非功利性的、以情感感染人的。
4、审美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审美中的想象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想象,它有自己的特性,不同于科学的想象或一般日常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也要进行各种想象,比如飞机还没有造好的时候,他要想象飞机起飞和起飞后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怎么处理,也就是说科学或日常的想象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实际功能的想象。而审美中的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事物的形状,充满了审美主体的情感。比如诗人在想象飞机起飞,他常常只会想飞机起飞在云层里飞翔是多么飘渺美丽,而不会考虑遇到恶劣天气飞机怎么应对。刘勰在《神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审美中的想象是与事物的形象分不开的,它是一种自由的想象。审美想象具有非功利性,而科学想象则具有功利性,他想象的是事物的功能。作为想象,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超越时空的*,感觉、知觉都只能感知眼前的"此时此地”的东西,而想象却能使那些失去的东西不在眼前的东西”如在眼前”,所以,总的说来,审美想象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
第一:审美想象是包含着情感的想象;第二,它需要充分调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