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小结 《武威教育》2014.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19: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06:15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小结
【摘要】
在寄宿制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保健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墩滩中心小学作为一个寄宿制小学,把原大墩小学、干新小学、刘家滩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合并在一起,实行寄宿制管理。经过几年年的摸索,学校在“安全上学”、“饮食安全”、“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体质”“自理能力培养”、“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培养”、“晚自习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等等问题上取得了成效。同时,学生对学校大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我们教师又承担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各异成因不同。
由于小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稳定,加上寄宿制学校生活和管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行为与心理的不协调的特殊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1.首要的问题是“适应”。
离开家门前的学校,到离家比较远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小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在生活上要学会照顾自己,从自己打水、叠被子、洗脸刷牙到自己打饭、洗饭盒等等无不让他们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在学习上需要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离开家人也就离开了督促,离开了父母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一旦进入寄宿制学校,除了老师的教育剩下的只是学生的自理,家庭作业的完成就是一个大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克服任性与贪玩也是小学生面临的新的心理问题。
造成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来考虑。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适应是否良好。苛刻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自卑、怯懦,、交往困难、对立、仇恨等心理问题,要么不敢大胆发言,不愿与同学讨论问题,一起玩耍,要么背后谩骂老师,和同学打架斗殴不一而足;包办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要么在宿舍里熄灯后想说就说,想玩就玩,不顾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要么有许多事自己很难解决,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要么就要求同学们听他的话,指手画脚,俨然一个“小皇帝”。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时时*个体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那个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在寄宿学校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里面,特别是学生生活领域人际交往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必修课。学生如果不善交流,将会导致性格孤僻。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2天左右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周末放假回家,家长在外地打工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产生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和父母沟通等等现象。
种种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其一,儿童封闭的心理,常见于小学高年级。有些同学不喜欢和同学接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处,把烦恼与不愉快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吐露,尤其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保持一定距离,成了陌路人;其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多见于独生子女,在此特殊的群体里面,最大的缺点就是“优越感”,他们的这种心理往往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大多数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们玩耍交往,将其孤立起来。相反有些独生子女依赖性太强,事事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与人交往;第三,抑郁质儿童个性的缺陷和儿童生理的缺陷往往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不善于交往,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与恐惧,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被人笑话等等。
二、矫正小学生心理问题障碍的措施
(一)拓宽沟通渠道,让心理问题学生尽快融入集体。
一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与寄宿生座谈会,充分展示学校、班级、宿舍以及食堂的情况,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二是定期开通“爱心妈妈”亲亲电话,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四是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感到集体的温暖。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交流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我们应该为他们积极创造交往空间,鼓励他们在实际中进行锻炼,比如使用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当众发言,朗读课文或者让其担任班级管理者。其次,要想改变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不良品质,消除他们身上的交往被动,害羞和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增进交往的需求和乐趣。
(三)认识自我,正向改变自我。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弄清楚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积极改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消除不良情绪。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使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正向改变自我的目的。
农村寄宿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鼓励人人参与,创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我们的心理问题学生才能有发展的成长的乐土。在爱的呼唤下,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
专著——杨玲 赵*. 学校心理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专著——郑日昌. 心理治疗(一).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专著——樊富珉. 团体咨询.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06:15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小结
【摘要】
在寄宿制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保健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墩滩中心小学作为一个寄宿制小学,把原大墩小学、干新小学、刘家滩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合并在一起,实行寄宿制管理。经过几年年的摸索,学校在“安全上学”、“饮食安全”、“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体质”“自理能力培养”、“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培养”、“晚自习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等等问题上取得了成效。同时,学生对学校大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我们教师又承担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各异成因不同。
由于小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稳定,加上寄宿制学校生活和管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行为与心理的不协调的特殊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1.首要的问题是“适应”。
离开家门前的学校,到离家比较远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小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在生活上要学会照顾自己,从自己打水、叠被子、洗脸刷牙到自己打饭、洗饭盒等等无不让他们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在学习上需要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离开家人也就离开了督促,离开了父母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一旦进入寄宿制学校,除了老师的教育剩下的只是学生的自理,家庭作业的完成就是一个大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克服任性与贪玩也是小学生面临的新的心理问题。
造成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来考虑。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适应是否良好。苛刻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自卑、怯懦,、交往困难、对立、仇恨等心理问题,要么不敢大胆发言,不愿与同学讨论问题,一起玩耍,要么背后谩骂老师,和同学打架斗殴不一而足;包办型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容易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要么在宿舍里熄灯后想说就说,想玩就玩,不顾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要么有许多事自己很难解决,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要么就要求同学们听他的话,指手画脚,俨然一个“小皇帝”。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时时*个体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那个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在寄宿学校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里面,特别是学生生活领域人际交往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必修课。学生如果不善交流,将会导致性格孤僻。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2天左右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周末放假回家,家长在外地打工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产生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和父母沟通等等现象。
种种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其一,儿童封闭的心理,常见于小学高年级。有些同学不喜欢和同学接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处,把烦恼与不愉快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吐露,尤其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保持一定距离,成了陌路人;其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多见于独生子女,在此特殊的群体里面,最大的缺点就是“优越感”,他们的这种心理往往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大多数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们玩耍交往,将其孤立起来。相反有些独生子女依赖性太强,事事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与人交往;第三,抑郁质儿童个性的缺陷和儿童生理的缺陷往往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不善于交往,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与恐惧,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被人笑话等等。
二、矫正小学生心理问题障碍的措施
(一)拓宽沟通渠道,让心理问题学生尽快融入集体。
一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与寄宿生座谈会,充分展示学校、班级、宿舍以及食堂的情况,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二是定期开通“爱心妈妈”亲亲电话,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四是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感到集体的温暖。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交流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我们应该为他们积极创造交往空间,鼓励他们在实际中进行锻炼,比如使用系统脱敏法,鼓励学生当众发言,朗读课文或者让其担任班级管理者。其次,要想改变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不良品质,消除他们身上的交往被动,害羞和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增进交往的需求和乐趣。
(三)认识自我,正向改变自我。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弄清楚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积极改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消除不良情绪。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使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正向改变自我的目的。
农村寄宿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鼓励人人参与,创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我们的心理问题学生才能有发展的成长的乐土。在爱的呼唤下,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
专著——杨玲 赵*. 学校心理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专著——郑日昌. 心理治疗(一).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专著——樊富珉. 团体咨询.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