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15: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9:50
文似看山不喜平 ——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
供稿/杨 倩[天津南开中学]
专题解说
对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他们接触最早也是运用最为熟练的文体,然而“熟能生巧”在这里似乎无法兑现。可以说,记叙文对很多学生来说属于会写却难写好的瓶颈区,因而这类文体也成为他们的“鸡肋”——易写却难得高分。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情节结构的把握不足,思考不足。因为一般来说,记叙文有这样的几点要求: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将事件叙述完整,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而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事情“介绍”一遍。所以说,从一开始接触记叙文,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写什么,常常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得到一个可以成文的内容后便着急下笔,之后便考虑字数是否达标,殊不知这样一个急于完成任务的心理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其实对记叙文而言,情节曲折回转起来才更好看,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如何让文章起波澜正是选材之后要着重思考的关键环节,需得“三思而后行”。
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的文章,如同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文章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所谓波澜,是指文章中出现的能使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有些变化的写作手法,好的波澜能使文章达到一波三折、曲折多姿的效果。而大凡优秀的作文,除主题深刻外,往往是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的。那么如何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通过巧设波澜来平添“精彩”之笔,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 改变顺序
可以尝试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这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方法。在生活中,事情一定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的,但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就会使文章显得单调无聊,此时若适当改变事件的顺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章带来一些波澜。比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就无法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就无法突出文章的主题。
倒叙也能有效地提升文章的波澜。如朱自清的《背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明确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再以此“怀念”为情感基础,细细叙写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绵绵情思。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先沉浸在已奠定的情感基调之中,其后的叙述是以前面的情感为基础的,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此外,倒叙还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这样增强了文章的悬念感,使文章不再是平铺直叙。而且悬念式的倒叙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
二 关注详略
这可以说是从学写作文之初就一直在强调却又总被忽略的一点。学生因为字数的思考、思维习惯的指使,往往喜欢事无巨细地叙述下去,给人一种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感觉。其实写文章就像看景色,喜欢的地方多看多观赏,一般的风景轻轻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喜欢、最优美的景色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同样,写文章时也是如此,能突出主题的内容多加笔墨,一些相关但不重要的地方稍稍带过,有详有略的记叙能让文章的情节看起来高低错落,也能让文章呈现波澜起伏的姿态。如题目为《童心》的作文:吃饭时小孙子悄悄往奶奶碗里加了一把盐,还问奶奶“好吃吗”,奶奶塑着可爱的小孙子,违心地说“好吃”,小孙子马上就说“吃午饭时,我一定再往你碗里多放点儿盐”,奶奶一愣,微笑嗔怪道“你给我放这么多盐,想成死我呀”,小孙子两道淡淡的眉毛向上一挑,眨着眼睛说“妈妈昨天说,咱家就你一个吃成饭的”,瞬间,奶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仿佛呆了一般,僵僵地坐在那里。爸爸瞅了妈妈一眼,妈妈的脸红了。这段记叙详写了孙子和奶奶的对话,略写了爸爸妈妈的神情,虽然没有写出妈妈对奶奶的嫌恶,但是从小孙子的话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详写的部分已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明白,所以爸爸妈妈的神态只需点到即可展现文章的主旨。
三 加入细节
细节可以让中心更突出,让人物形象或事件深入细腻,利于展现人物情感,突出主旨,是让文章曲折生姿的一剂良方。尤其是考场作文,由于受时间、篇幅的*,考场作文在情节曲折上的作为是有限的,因而通过增加细节,在细微之处点化出人物、事件、环境的特色,增添故事的波澜,就显得非常有效。如《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几处生动的细节,文章会陡然增色。
清代袁枚曾经说过“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可见波澜之于文章的重要,这里也只强调了比较容易操作的三点。但,大家也要注意,在让文章腾挪跌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情节构思要真实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曲折而有致。
哀痛
文/陈睿思[天津南开中学]
以《哀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运用突显波澜的几个方法。
七月的仲夏,“蝉噪林逾静”。阳光缕缕,攀附在叶冠,又顺着清晰的叶脉,一点点倾泻进了屋里。
这里是华北平原某个中型城市的医院,满目皆是与阳光交织的苍白。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被阻隔在窗外,阳光,进不来。外公躺在病床上。我坐在床边,给他念《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可是外公啊,我多么希望你能好好儿地活着,像冥灵一样,像彭祖一样,不求尔来四万八千岁,只求等我长大,朝夕相处数十年,把你给我的爱,再完完整整地还给你。
岁月在无垠的苍茫中漫溯,就像今天,外公已去世许久,祭奠的人群早巳消散,骨灰的余烬只剩冰凉,那个临窗的铺位也早已给了其他人。我却觉得他从未离开,一直在那个医院里,等着我有时间来看看他,给他念念我们都想看却未来得及看的书。
外公的病,查出来时,已是癌症晚期。医生跟我们说,最多三个月,但,外公却整整坚持了一年半。正正好好,我从初二的后半学年,走完初三,走过中考。7月10日,外公在一个静默的凌晨安然去世。我从沉眠巾被唤醒,迟钝地听着父亲说了些什么,完完全全没有反应过来他在讲什么。只是想畏惧了太久的事情竟梦得如此真实。快睡过去吧醒来,大家都好,大家都在。
奔向医院的车上,刚刚仿佛凝滞的灵魂开女复苏,刚刚仿佛停止的心跳一点一点跳动,我望着繁华城市的绚烂的夜色,和遥远的黯淡的银盘,名然,泪流满面。
外公去世前,到底是有些回光返照的。肆虐的癌细胞早巳吞噬了他的健康、他的思想、他的记忆,甚至剥夺了他的语言能力。但我准备回天津与他告别的前两天,他居然不太清晰地唤我的小名。当时我已走出病房,却又在他的呼唤声中回来。我轻轻地拉起他的手,那样浮肿的手,早已没有当年的力度,我却觉得,他一如从前的,紧紧地拉着我我又怎么知道,这,是一场诀别。他不能说话,所以,一直是我在说。我说,外公,你找我呀,你好好儿养病,我明天再来看你。是的,我说再见,我说明天,他用目光告诉我,明天再见。我以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再见,却不知,这次他说的是再也不见。
我一直觉得,我到底年少,所经历的种种,至多算哀伤,却不致哀痛。但提笔写下时,已经是泪盈眼眶。哀是因为此生此世,这个被我唤了十余年外公的老人,这个陪我成长的老人,再也不在,无论我怎样声嘶力竭地呼唤,他也不可能回来。痛是缘自又一次生生撕开心底的伤口,一点点温馨的、美好的回忆都被时光化作冰冷的刃,血流不止。
专题点评
哀痛这个题目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太好写,从选材上学生多数都选择了亲人的离别这样的主题。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那么很容易形成“千人一文”的效果,想得高分自然不容易。本文也是选择了亲人的离别为主题,但在行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事件的顺序、详略以及细节描写。文章以倒叙为主,中间插叙对过往回忆的文字,将外祖父去世前后的事件贯穿起来,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心情一起沉浮,一次次地形成了文章中的波澜。
(杨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1 20:48
文似看山不喜平 ——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
供稿/杨 倩[天津南开中学]
专题解说
对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他们接触最早也是运用最为熟练的文体,然而“熟能生巧”在这里似乎无法兑现。可以说,记叙文对很多学生来说属于会写却难写好的瓶颈区,因而这类文体也成为他们的“鸡肋”——易写却难得高分。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情节结构的把握不足,思考不足。因为一般来说,记叙文有这样的几点要求: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将事件叙述完整,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而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事情“介绍”一遍。所以说,从一开始接触记叙文,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写什么,常常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得到一个可以成文的内容后便着急下笔,之后便考虑字数是否达标,殊不知这样一个急于完成任务的心理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其实对记叙文而言,情节曲折回转起来才更好看,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如何让文章起波澜正是选材之后要着重思考的关键环节,需得“三思而后行”。
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的文章,如同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文章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所谓波澜,是指文章中出现的能使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有些变化的写作手法,好的波澜能使文章达到一波三折、曲折多姿的效果。而大凡优秀的作文,除主题深刻外,往往是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的。那么如何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通过巧设波澜来平添“精彩”之笔,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 改变顺序
可以尝试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这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方法。在生活中,事情一定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的,但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就会使文章显得单调无聊,此时若适当改变事件的顺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章带来一些波澜。比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就无法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就无法突出文章的主题。
倒叙也能有效地提升文章的波澜。如朱自清的《背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明确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再以此“怀念”为情感基础,细细叙写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绵绵情思。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先沉浸在已奠定的情感基调之中,其后的叙述是以前面的情感为基础的,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此外,倒叙还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这样增强了文章的悬念感,使文章不再是平铺直叙。而且悬念式的倒叙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
二 关注详略
这可以说是从学写作文之初就一直在强调却又总被忽略的一点。学生因为字数的思考、思维习惯的指使,往往喜欢事无巨细地叙述下去,给人一种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感觉。其实写文章就像看景色,喜欢的地方多看多观赏,一般的风景轻轻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喜欢、最优美的景色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同样,写文章时也是如此,能突出主题的内容多加笔墨,一些相关但不重要的地方稍稍带过,有详有略的记叙能让文章的情节看起来高低错落,也能让文章呈现波澜起伏的姿态。如题目为《童心》的作文:吃饭时小孙子悄悄往奶奶碗里加了一把盐,还问奶奶“好吃吗”,奶奶塑着可爱的小孙子,违心地说“好吃”,小孙子马上就说“吃午饭时,我一定再往你碗里多放点儿盐”,奶奶一愣,微笑嗔怪道“你给我放这么多盐,想成死我呀”,小孙子两道淡淡的眉毛向上一挑,眨着眼睛说“妈妈昨天说,咱家就你一个吃成饭的”,瞬间,奶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仿佛呆了一般,僵僵地坐在那里。爸爸瞅了妈妈一眼,妈妈的脸红了。这段记叙详写了孙子和奶奶的对话,略写了爸爸妈妈的神情,虽然没有写出妈妈对奶奶的嫌恶,但是从小孙子的话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详写的部分已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明白,所以爸爸妈妈的神态只需点到即可展现文章的主旨。
三 加入细节
细节可以让中心更突出,让人物形象或事件深入细腻,利于展现人物情感,突出主旨,是让文章曲折生姿的一剂良方。尤其是考场作文,由于受时间、篇幅的*,考场作文在情节曲折上的作为是有限的,因而通过增加细节,在细微之处点化出人物、事件、环境的特色,增添故事的波澜,就显得非常有效。如《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几处生动的细节,文章会陡然增色。
清代袁枚曾经说过“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可见波澜之于文章的重要,这里也只强调了比较容易操作的三点。但,大家也要注意,在让文章腾挪跌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情节构思要真实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曲折而有致。
哀痛
文/陈睿思[天津南开中学]
以《哀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运用突显波澜的几个方法。
七月的仲夏,“蝉噪林逾静”。阳光缕缕,攀附在叶冠,又顺着清晰的叶脉,一点点倾泻进了屋里。
这里是华北平原某个中型城市的医院,满目皆是与阳光交织的苍白。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被阻隔在窗外,阳光,进不来。外公躺在病床上。我坐在床边,给他念《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可是外公啊,我多么希望你能好好儿地活着,像冥灵一样,像彭祖一样,不求尔来四万八千岁,只求等我长大,朝夕相处数十年,把你给我的爱,再完完整整地还给你。
岁月在无垠的苍茫中漫溯,就像今天,外公已去世许久,祭奠的人群早巳消散,骨灰的余烬只剩冰凉,那个临窗的铺位也早已给了其他人。我却觉得他从未离开,一直在那个医院里,等着我有时间来看看他,给他念念我们都想看却未来得及看的书。
外公的病,查出来时,已是癌症晚期。医生跟我们说,最多三个月,但,外公却整整坚持了一年半。正正好好,我从初二的后半学年,走完初三,走过中考。7月10日,外公在一个静默的凌晨安然去世。我从沉眠巾被唤醒,迟钝地听着父亲说了些什么,完完全全没有反应过来他在讲什么。只是想畏惧了太久的事情竟梦得如此真实。快睡过去吧醒来,大家都好,大家都在。
奔向医院的车上,刚刚仿佛凝滞的灵魂开女复苏,刚刚仿佛停止的心跳一点一点跳动,我望着繁华城市的绚烂的夜色,和遥远的黯淡的银盘,名然,泪流满面。
外公去世前,到底是有些回光返照的。肆虐的癌细胞早巳吞噬了他的健康、他的思想、他的记忆,甚至剥夺了他的语言能力。但我准备回天津与他告别的前两天,他居然不太清晰地唤我的小名。当时我已走出病房,却又在他的呼唤声中回来。我轻轻地拉起他的手,那样浮肿的手,早已没有当年的力度,我却觉得,他一如从前的,紧紧地拉着我我又怎么知道,这,是一场诀别。他不能说话,所以,一直是我在说。我说,外公,你找我呀,你好好儿养病,我明天再来看你。是的,我说再见,我说明天,他用目光告诉我,明天再见。我以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再见,却不知,这次他说的是再也不见。
我一直觉得,我到底年少,所经历的种种,至多算哀伤,却不致哀痛。但提笔写下时,已经是泪盈眼眶。哀是因为此生此世,这个被我唤了十余年外公的老人,这个陪我成长的老人,再也不在,无论我怎样声嘶力竭地呼唤,他也不可能回来。痛是缘自又一次生生撕开心底的伤口,一点点温馨的、美好的回忆都被时光化作冰冷的刃,血流不止。
专题点评
哀痛这个题目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太好写,从选材上学生多数都选择了亲人的离别这样的主题。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那么很容易形成“千人一文”的效果,想得高分自然不容易。本文也是选择了亲人的离别为主题,但在行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事件的顺序、详略以及细节描写。文章以倒叙为主,中间插叙对过往回忆的文字,将外祖父去世前后的事件贯穿起来,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心情一起沉浮,一次次地形成了文章中的波澜。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