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9 14: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57
1.水星陨击坑
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是固体物质,覆盖有薄层表土似土壤。表面有许多圆形盆地和明显的陨击坑分布,有些陨击坑因受挤压而成长形洼坑。从水星盆地均为超大型或大型陨击坑看,推断水星的圆形盆地也完全可能是由古老陨击作用产生的陨击坑。水星长形陨击坑的形成,也完全有可能与火星相同,即因受火山喷发作用熔岩流和断裂挤压而成。
水星陨击坑,大的直径可达200km,直径超过200km 者称为盆地。直径在100~200km的陨击坑多为多环陨击坑,底平,说明其形成较早,有较多的充填物存在。直径小于100km的陨击坑多呈碗型,有的具*峰和辐射纹,辐射纹数量比月球陨击坑多,也可能是白色,与月球陨击坑相似,其中以凯珀陨击坑的辐射纹最为发育,其直径为41km。具白色辐射纹陨击坑多重叠和切割在较老的陨击坑之上。
水星盆地,通过水手10号探测器已发现有17个,直径在230km以上。底平,环壁、环缘因受强烈风化而轮廓变得模糊不清,盆中很少再有陨击坑分布,可能说明这些盆地曾为水体充填,以致造成陨击作用不明显。盆地一般直径不超过440km,只有卡路里盆地直径超过1300km,为一多环盆地,未见*峰,但有辐射状纹分布。
总之,水星陨击坑基本特征与月球陨击坑相似,以白色为主,可能为水星表层土含钙物质,在强烈陨击作用下发生熔融和汽化作用经溅射冷却后形成。
2.金星陨击坑
由于金星上空存在65~100km厚的大气,导致人类对金星表面了解不多,但从雷达图像上显示有许多“粗斑”推断,金星表面存在许多陨击坑。最大直径达160km,最小直径35km。也发现有火山口和河谷以及花岗岩质岩石角砾存在。
3.月球陨击坑(简称月坑)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月球上月坑十分发育,但在其正面、背面和南北两极略有不同。
(1)月球正面月坑
月球正面月坑多形成月海(图2-23),即有大量区域喷溢火山作用形成的暗色玄武岩流充填,属古老月坑,可见有少量辐射沟保存,推断可能属多环陨击坑。年轻的月坑多带有白色辐射纹,其产生可能与月球表层土富含钙质和极度干燥条件有关,即在陨击作用下富含钙质的表土产生熔融汽化和溅射后冷却成为石灰而呈现白色。应当看到月球正面分布的月坑中,很少见多环陨击坑出现,可能表明月球正面已无水存在。
图2-23月球正面月坑特征
月球正面月坑,可分为月陆区和月海区。月陆区,月坑多以中-小型为主,极高密度。老月坑多属克拉维型(相当于火星上堆积型、全充填、风化强陨击坑),其次为阿基米德型(相当于火星上堆积型、全充填、风化中等陨击坑)。新月坑多为碗型月坑,少量为哥白尼型(相当于火星上辐射状堆积型、少充填或无充填、弱风化的陨击坑)。
月海区,多为哥白尼型月坑和碗型月坑,主要为小型、无充填、风化弱、密度低或极低。月海区实质上是超大或巨大型月坑分布区发生区域喷溢火山作用的结果,大量玄武熔岩涌出将上覆盖层和月坑熔融充填,在月海区周边盖层形成火山水,火山水的流动产生月溪、月谷地貌,从而证明月球早期盖层中存在水(或冰)。
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6次登陆月球地点均在月陆区或月陆残余区来看,所采玄武岩样品测年结果有可能使人们误解为是月海形成的年代,因此年代上偏早。
(2)月球背面月坑
月球背面月坑的最大特点是月坑中见玄武岩流充填不多,仅见于齐奥尔科夫斯基月坑中。另外古老的大月坑多具多环构造且辐射沟也较发育,小月坑少数可见多环发育,但很少见白色辐射纹分布(图2-24),表明月球背面有水或冰存在的可能。
图2-24月球背面月坑特征
月球背面几乎全属月陆区,月坑与月球正面基本一致,但也有显著差异,即有大量多环月坑出现。最大多环月坑为东海月坑,直径在800km以上,具辐射沟特征。其他多环月坑有:科罗廖夫、阿波罗、莫斯科海、海尔兹什布伦格等,直径都在400~500km 以上。其余月坑多属克拉维型、阿基米德型和碗型,而哥白尼型月坑尚未见到。见有较多小型多环月坑发育,且集中分布于科罗廖夫-莫斯科海之间。
图2-25月球南极月坑
月海见于齐奥尔科夫斯基月坑中,仅局部见有玄武熔岩分布。
小型多环月坑的形成可能与盖层含冰有关,因此是月球直接找水最佳着陆区。
(3)月球南北两极月坑
月球南北两极月坑仅见少数古老的大的月坑具多环构造,底平,有较厚表土堆积,小月坑均无白色辐射纹分布且多呈碗状、酒窝状,无多环月坑形成。酒窝型月坑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厚层月壤大大降低了冲击波作用而形成的,或是在有冰层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可塑性变形所致。由此推断两极存在水不是没有可能的。(图2-25;2-26)。
南极月坑多为克拉维型(老)、碗型和阿基米德型(新),仅个别大型月坑见多环构造但未见辐射沟分布。从极点凹陷区附近周边存在较多凸出山体(图2-25A)和舌状熔岩流(图2-25B)来看,极点附近凹陷区(图2-25C)很可能是早期经爆炸和塌陷后的火山口(图2-25)。
月球北极月坑与南极基本相同,以克拉维型、阿基米德型居多,其次为碗型。未见多环状月坑和哥白尼月坑分布。
在极点附近,较明显分布有两条舌状熔岩流(图2-26A、B),并充填附近月坑。另外,极点附近还有许多不甚规则山体分布(图2-26C),推断极点可能为古火山熔岩溢出口,后被不同程度的陨击作用破坏(图2-26)。
图2-26月球北极月坑
4.地球陨击坑
地球上分布的陨击坑,目前发现不多,古老的陨击坑由于水和地层的覆盖已面貌全非,大多是依据冲击角砾岩的分布推断的。保存好的可算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击坑(图2-27),直径1.3km,深175m,约2.5万年前由一颗直径约50m的陨星撞击地球形成,由美国人巴林格确认,故称巴林格陨击坑。墨西哥湾目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陨击坑。根据水星、金星、月球、火星上陨击坑的特征及分布推测,地球上许多圆形、近圆形盆地,很可能是古老的大型陨击坑径长期演化形成。
5.火星陨击坑
火星是目前已知行星中陨击坑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星球,图像上陨击坑显示也最为清晰,但至今尚无直接的岩石物质证据。特征如前已述。
图2-27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格陨击坑
直径1.3km,深175m,约2.5万年前由直径约50m的流星撞击地球上的岩石地层产生,相当于2000万吨TNT炸药、1000个广岛原子弹的能量。1871年由富兰克林首次发现,被误认为是火山口,1902年由巴林格确定为陨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