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8 1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11
1.药理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为血管抑制类新生物制品,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阻断了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目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本品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HEC的迁移、Tube 形成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提示本品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此外,本品对人肺腺癌细胞SPC-A4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本品对鼠肿瘤模型(S180肉瘤、H22肝癌),人异种移植肿瘤(SPC-A4肺腺癌、SGC7901胃癌、Hela宫颈癌、SMMC-7721 和Bel7402肝癌)有抑瘤作用。2.毒理作用:安全药理学:静脉注射本品高、中、低剂量组1.5、3、6 mg/kg(2.4×10[sup]4[/sup]、4.8×10[sup]4[/sup]、9.6×10[sup]4[/sup]U/kg),麻醉犬的血压、呼吸及心电图各项指标在给药前、后无明显改变,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未受影响。动物溶血性、刺激性和过敏反应:本品0.08 mg/ml在观察时间内无溶血及红细胞凝集现象;豚鼠间日腹腔注射本品0.5 ml/只(0.036mg/ml),连续3次,第一次给药后14天及21天静脉注射本品1 ml/只(0.036mg/ml),均未发生过敏反应;家兔静脉刺激性试验未见明显的血管扩张、红肿等刺激反应,未见管壁增厚等形态学改变。急性毒性:本品小鼠静脉或腹腔给药的LD50大于450.5 mg(7.2×10[sup]6[/sup]U)/kg)。长期毒性: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显示,连续腹腔注射3、6、12 mg/kg/day(4.8×10[sup]4[/sup]、9.6×10[sup]4[/sup]、19.2×10[sup]4[/sup]U/kg/day)三个剂量组共45天,给药结束后及停药21天,各组动物的脏器如心、肝、脾、肺、脑、胃、小肠、子宫、*等脏器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Beagle犬的长期毒性试验表明,连续静脉注射2、10、25 mg/kg/day(3.2×10[sup]4[/sup]、16.0×10[sup]4[/sup]、40.0×10[sup]4[/sup]U/kg/day)三个剂量组共13周,对Beagle犬无明显毒性靶器官,不良反应为血液网织红细胞增高,但停药后可逆,并无延迟性毒性反应。猕猴的长期毒性试验表明,连续静脉注射3 mg(4.8×10[sup]4[/sup]U/kg/day (50.4 mg/m[sup]2[/sup]),10 mg(1.6×10[sup]5[/sup]U )/kg/day (167.9 mg/m[sup]2[/sup]),30 mg(4.8×10[sup]5[/sup]U )/kg/day (503.7 mg/m[sup]2[/sup])三个剂量组共9个月,各组猕猴体征、外观行为、活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反应。体重与进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心电图和尿液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提示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伤。此外,蛋白质、脂肪、糖代谢基本正常。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连续9个月静脉给药,32只猕猴脏器系数各组无明显差异,未见与药物剂量相关的异常变化,提示本品在小于30 mg(4.8x105U )/kg/day (503.7 mg/m2)的剂量范围内连续静脉注射给药9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为安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