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振道怎么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1: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4:54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并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1956年5月,他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完成的时候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暑假的开始。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
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杨振宁先生也到了这里。他们有更方便的条件在一起讨论物理。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但是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Church教授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4:54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并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1956年5月,他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完成的时候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暑假的开始。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
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杨振宁先生也到了这里。他们有更方便的条件在一起讨论物理。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但是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Church教授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4:54
美国学术界对杨振宁不正之风的客观反映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并找到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吴健雄,请她进行实验验证。吴健雄立即着手进行这一新的实验。在此同时,美国另一教授也与李政道共同研究进行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工作。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哥伦比亚大学暑假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但是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杨振宁1962年发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图打压李政道的发展,但是杨振宁没有得逞。美国学术界是清楚的。此后,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
李政道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1965年才当选。(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事之一,也是杨振宁刻意隐瞒的基本事实,为此,他在清华大学的履历上就不敢写上他当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时间)。这些都是美国科学界对杨振宁的评价较低,对李政道的评价较高的事实。杨振宁的虚荣心和刻意作假,会毁了杨振宁自己。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4:54
美国学术界对杨振宁不正之风的客观反映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并找到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吴健雄,请她进行实验验证。吴健雄立即着手进行这一新的实验。在此同时,美国另一教授也与李政道共同研究进行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工作。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哥伦比亚大学暑假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但是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杨振宁1962年发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图打压李政道的发展,但是杨振宁没有得逞。美国学术界是清楚的。此后,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
李政道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1965年才当选。(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事之一,也是杨振宁刻意隐瞒的基本事实,为此,他在清华大学的履历上就不敢写上他当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时间)。这些都是美国科学界对杨振宁的评价较低,对李政道的评价较高的事实。杨振宁的虚荣心和刻意作假,会毁了杨振宁自己。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