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科艺整合教育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7:1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4:58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后简称“科艺”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内涵是以素质教育、完整教育思想为宗旨,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直觉的理性与理性的直觉的融合;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

  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应试理念驱使着人们去进行着制度化教育。学生学习是*的学习,教师教书是压迫式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考一个好成绩。致使现实教育“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训练,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学生在情感与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进而使学生在思维、个性与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1]幼儿园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受大教育环境的影响,幼儿教育也成了压迫式的、灌输式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时常出现幼儿认知与情感割裂的现象出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培养。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研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以真善美辩证统一规律为哲学基础,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让·皮亚杰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以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及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教育学基础,探讨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基础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其设计的课程,既是科学与艺术整合课程,也是创造教育课程,通过相对科学的实验,以课程及正确的教法为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此发现因变量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趋势、发展状况。

  这一实验设计是符合国外创造力研究和培养趋势的。因为国外创造力研究不但重视认知层面的创造力发展研究,而且也很重视人格、社会、情感层面创造力发展研究。许多学者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2]既然创造力是一个“综合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课程应为综合(整合)课程,而且这个综合课程是认知与人格、情感相统一的课程。本研究就是预设的这种整合的,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课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而且,在进行幼儿“科艺”整合课程实验时,严格按照实验法进行,要求实验方法规范,课程完整,教法适宜,以此发现课程、教法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价值

  (一)研究目的:

  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研究借鉴艾斯纳审美教育理论,重视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欣赏教育对幼儿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影响、作用,规划增加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欣赏教育审美感知、观察的内容,使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的表象,并在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创造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二)研究价值:

  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意义就是能够使幼儿了解基本浅显的科学知识,认识简单的科学方法及技术,培养其科学探索的精神,发展幼儿的智力素质即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情感。进行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活动,是为培养21世纪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而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是:3——6岁幼儿,对参加实验的幼儿进行随机抽样,实验班30名幼儿和对照班30名幼儿创造力方面,在前测中无明显差异。

  (二)研究方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情境设问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个案分析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测量方法:采用北京师大俞国良博士提供的“幼儿创造力量表”,测量比对两班幼儿前测、后测的创造力成绩。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实施阶段内容

  1、 准备阶段:

  A、制定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B、搜集有关的内容、资料。

  C、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确定和创造力前测。

  2、 实验阶段:

  A、具体实施科艺活动,每周一次主题活动。

  B、每月一次总结活动。

  C、抽查记录和后测活动。

  3、 评估总结阶段:

  A、每学期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进行创造力数据统计、分析、个案调查等评估实验效果。

  B、撰写实验报告。

  C、整理实验过程的资料,材料,成果,进行立案归档。

  (二)课题实施过程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充分体现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科学的艺术启蒙教育,以及科学和艺术的互动教育。

  第一阶段: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年龄3——4岁。

  本年龄阶段幼儿表现出对事物的理解力差,生硬的科学教育很难开启幼儿的心灵,我们针对这一点采取以艺术教育为主,辅以科学教育的方法。用简单的绘画、手工;优美的歌舞、律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形象科学,把科学知识分解成为简单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的东西,幼儿从中能了解事物的.表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将科学知识渗透于艺术教育中,使艺术教育活动变的丰富丰富多彩而又不缺乏知识性。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

  其次: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丰富幼儿的认知、情感,提高幼儿的智力,拓宽幼儿的想象思维,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课题的初级阶段,幼儿美术在操作层面运用不同方法经过以下阶段:

  1、运用作品临摹法经历最初的视觉模仿阶段。

  2、运用情景观察法经历表面的视觉感受阶段。

  3、运用语言描述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初级描述阶段。

  4、用联想迁移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想象描述阶段。

  5、运用游戏练习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初级表现行为。

  最后: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及理解力,丰富幼儿的情感教育。

  在艺术教育占主导的初级研究阶段,利用艺术形式解释了简单的科学表象,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好奇,求知及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第二阶段:科学的艺术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年龄4——6岁。

  本阶段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阶段实施。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和求知他们想了解的并不仅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表现出优越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经过研究得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所谓科学教育是自然、社会、思维的整合,科学教育不在于认识真理,而在于探索。它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方向是探索未知世界,动机则源于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计划是在优化的教育中强调学习。如何利用艺术来达到科学教育目的呢?我们认为应该解放幼儿,让幼儿自然,自觉的接受科学教育,我们是这样做的:

  1)放幼儿的双眼,培养幼儿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放幼儿的头脑,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3)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能真正的在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

  4)解放幼儿的嘴,引导幼儿多说,培养幼儿的探索,分析。

  5)解放幼儿的空间,拓展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6)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幼儿。

  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它是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到多少,记住多少,而是在学习中发现了多少,解决多少。它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

  最后阶段即第三阶段: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针对幼儿年龄6岁。

  在这一阶段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注重结果(即真正的事实,*)和获得结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密切结合不分家。

  其次:科学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和谐

  最后:科学教育吸收艺术教育中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有了转变,具体表现:

  1、在教育理念上从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观。

  2、在教育目的上由传授转变为创新实践。

  3、在教育方法上由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4、在教育过程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

  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将科学和艺术的整合教育升华,渗透于幼儿教育的各大领域,使幼儿体会到自由教育的真谛,让幼儿做自己的主人,给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讨论与分析

  (1)讨论

  表现理性的教学有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

  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是“人性中心综合课程”。[5]人性区别于动物本能是理性。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从其课程结构看前面是科学认知教育内容,是求真的阶段,是探索的阶段,而后面是艺术情感表现的内容,是求美的阶段,是表现的阶段;就其结果而言,是人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前面的科学,是真、理智所探究的内容的内化;就其教育形式而言,它是一种表现性课程。艾斯纳曾说明,这种表现性课程是一种使儿童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开放性的。[6]而这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开放性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是人把科学知识、真理、规律、理智等内化为人的精神,通过艺术、情感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人性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而人的这种个性的张扬是富有创造的。

  杜威说:“在教育上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地增加了另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对于这些儿童的自发行为,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莫不为之赞叹,这是因为看到儿童具有这种理智的创造力。如果创造性一词不被误解的话,儿童自己体验到的快乐,就是理智的创造性带来的快乐。”[7]杜威把儿童自己体验的快乐,而使其经验增长,视为儿童理智的创造力的发展。理智与理性有联系的,理智是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理性一个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认识,一个是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8]两个概念共同点是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儿童创造性的表现是一种理智的创造性表现,是一种儿童自己体验到快乐的表现。儿童的体验主要通过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通过儿童的感官来感知,提出问题,并通过大脑的思考而内化成一种对生活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体验。这样的体验是富有理智的。因为儿童需要判断和推理,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朝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迈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主要依赖于创造思维,而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一种非条理的、非理性的思维,受人的右脑的控制;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受人的左脑的控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认为左右脑功能的优势互补,可以使左脑接近右脑的直觉,与此同时,右脑的功能也具有了左脑功能的某些特性,从而形成了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文化心理机制。这样一来,“语言的思维和直觉的思维之间取得平衡的发展,使人们不仅能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体验到生命情感方面的意义”。受教育主体就是通过这种理性的直觉和直觉的理性所构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实现了从知识向素质、精神的转化。量子之父马克斯?普朗克认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应该具备直觉想象力,他甚至认为科学成果不是依靠推论,而是依靠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就连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直觉表象对于思维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如果缺乏一种心理上的画面,思维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如同在绘画中的地位一样。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柏克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结果显示,83%的化学家承认他们得益于无意识的直觉。历史发展也证明,天才的创造需要直觉和逻辑理性的通力合作。[9]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阐述了“分析思维与直觉的思维”关系,认为应该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的性质。他说:“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对一些问题获得解决,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或者充其量也只能慢慢解决。这种解决,一旦用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10]这种直觉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一答案,还需要运用分析的逻辑式的理性思维来验证,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起来。

  表现理性的教学活动,重在表现儿童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的理解,是用直觉的、情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儿童本人对知识点、生活中常识的理解,而在这种直觉的艺术方式表现(画、写、动作)的过程中,大脑所产生的创造想象会跳跃地寻找到一种既反应知识点又反应儿童情感的表达方式,此时这种表现出来的表达方式既是理智的、科学的、规范的、逻辑的,又是情感的、艺术的、直觉的和富有创造的。它是人的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融合。

  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与教学,遵循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教学过程[11]。通过“表现理性”的教育途径,达到既能显现儿童对知识、科学、自然、生活的理解,又能表现出其对自然、生活及社会的情感,既让儿童有理智,又让儿童有创造。

  总之,本课题研究者在各位教师的参与下,在教育理论方面重点研究了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课程及教学问题,重点研究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问题,逐渐明晰了教学过程是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过程;在教育实践方面,设计出了“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的教材简案,比较完整地、规范地带领实验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在“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教学中基本解决了幼儿综合教育“拼盘”问题,并较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促进了实验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幼儿在独创性、联结组合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总体评价上与对比班都有了较显著的差异,实验班的幼儿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安排非常合理,而对比班在许多工具和材料面前却显的无所适从。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科艺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科学艺术整合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将科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整合、如何使幼儿在科艺教育中更好的加强幼儿的合作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4:58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后简称“科艺”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内涵是以素质教育、完整教育思想为宗旨,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直觉的理性与理性的直觉的融合;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

  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应试理念驱使着人们去进行着制度化教育。学生学习是*的学习,教师教书是压迫式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考一个好成绩。致使现实教育“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训练,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学生在情感与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进而使学生在思维、个性与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1]幼儿园教育也是如此。由于受大教育环境的影响,幼儿教育也成了压迫式的、灌输式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时常出现幼儿认知与情感割裂的现象出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培养。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研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以真善美辩证统一规律为哲学基础,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让·皮亚杰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以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及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教育学基础,探讨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基础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其设计的课程,既是科学与艺术整合课程,也是创造教育课程,通过相对科学的实验,以课程及正确的教法为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此发现因变量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趋势、发展状况。

  这一实验设计是符合国外创造力研究和培养趋势的。因为国外创造力研究不但重视认知层面的创造力发展研究,而且也很重视人格、社会、情感层面创造力发展研究。许多学者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2]既然创造力是一个“综合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课程应为综合(整合)课程,而且这个综合课程是认知与人格、情感相统一的课程。本研究就是预设的这种整合的,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课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而且,在进行幼儿“科艺”整合课程实验时,严格按照实验法进行,要求实验方法规范,课程完整,教法适宜,以此发现课程、教法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价值

  (一)研究目的:

  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研究借鉴艾斯纳审美教育理论,重视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欣赏教育对幼儿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影响、作用,规划增加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欣赏教育审美感知、观察的内容,使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的表象,并在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创造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二)研究价值:

  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意义就是能够使幼儿了解基本浅显的科学知识,认识简单的科学方法及技术,培养其科学探索的精神,发展幼儿的智力素质即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情感。进行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整合教育活动,是为培养21世纪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而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是:3——6岁幼儿,对参加实验的幼儿进行随机抽样,实验班30名幼儿和对照班30名幼儿创造力方面,在前测中无明显差异。

  (二)研究方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情境设问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个案分析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测量方法:采用北京师大俞国良博士提供的“幼儿创造力量表”,测量比对两班幼儿前测、后测的创造力成绩。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实施阶段内容

  1、 准备阶段:

  A、制定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B、搜集有关的内容、资料。

  C、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确定和创造力前测。

  2、 实验阶段:

  A、具体实施科艺活动,每周一次主题活动。

  B、每月一次总结活动。

  C、抽查记录和后测活动。

  3、 评估总结阶段:

  A、每学期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进行创造力数据统计、分析、个案调查等评估实验效果。

  B、撰写实验报告。

  C、整理实验过程的资料,材料,成果,进行立案归档。

  (二)课题实施过程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充分体现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科学的艺术启蒙教育,以及科学和艺术的互动教育。

  第一阶段: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年龄3——4岁。

  本年龄阶段幼儿表现出对事物的理解力差,生硬的科学教育很难开启幼儿的心灵,我们针对这一点采取以艺术教育为主,辅以科学教育的方法。用简单的绘画、手工;优美的歌舞、律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形象科学,把科学知识分解成为简单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的东西,幼儿从中能了解事物的.表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将科学知识渗透于艺术教育中,使艺术教育活动变的丰富丰富多彩而又不缺乏知识性。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

  其次: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丰富幼儿的认知、情感,提高幼儿的智力,拓宽幼儿的想象思维,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课题的初级阶段,幼儿美术在操作层面运用不同方法经过以下阶段:

  1、运用作品临摹法经历最初的视觉模仿阶段。

  2、运用情景观察法经历表面的视觉感受阶段。

  3、运用语言描述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初级描述阶段。

  4、用联想迁移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想象描述阶段。

  5、运用游戏练习法经历对所感受事物的初级表现行为。

  最后: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及理解力,丰富幼儿的情感教育。

  在艺术教育占主导的初级研究阶段,利用艺术形式解释了简单的科学表象,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好奇,求知及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第二阶段:科学的艺术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年龄4——6岁。

  本阶段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阶段实施。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和求知他们想了解的并不仅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表现出优越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经过研究得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所谓科学教育是自然、社会、思维的整合,科学教育不在于认识真理,而在于探索。它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方向是探索未知世界,动机则源于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计划是在优化的教育中强调学习。如何利用艺术来达到科学教育目的呢?我们认为应该解放幼儿,让幼儿自然,自觉的接受科学教育,我们是这样做的:

  1)放幼儿的双眼,培养幼儿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放幼儿的头脑,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3)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能真正的在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

  4)解放幼儿的嘴,引导幼儿多说,培养幼儿的探索,分析。

  5)解放幼儿的空间,拓展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6)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幼儿。

  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它是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到多少,记住多少,而是在学习中发现了多少,解决多少。它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

  最后阶段即第三阶段: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针对幼儿年龄6岁。

  在这一阶段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注重结果(即真正的事实,*)和获得结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密切结合不分家。

  其次:科学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和谐

  最后:科学教育吸收艺术教育中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有了转变,具体表现:

  1、在教育理念上从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观。

  2、在教育目的上由传授转变为创新实践。

  3、在教育方法上由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4、在教育过程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

  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将科学和艺术的整合教育升华,渗透于幼儿教育的各大领域,使幼儿体会到自由教育的真谛,让幼儿做自己的主人,给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讨论与分析

  (1)讨论

  表现理性的教学有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

  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是“人性中心综合课程”。[5]人性区别于动物本能是理性。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从其课程结构看前面是科学认知教育内容,是求真的阶段,是探索的阶段,而后面是艺术情感表现的内容,是求美的阶段,是表现的阶段;就其结果而言,是人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前面的科学,是真、理智所探究的内容的内化;就其教育形式而言,它是一种表现性课程。艾斯纳曾说明,这种表现性课程是一种使儿童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开放性的。[6]而这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开放性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是人把科学知识、真理、规律、理智等内化为人的精神,通过艺术、情感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人性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而人的这种个性的张扬是富有创造的。

  杜威说:“在教育上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地增加了另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对于这些儿童的自发行为,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莫不为之赞叹,这是因为看到儿童具有这种理智的创造力。如果创造性一词不被误解的话,儿童自己体验到的快乐,就是理智的创造性带来的快乐。”[7]杜威把儿童自己体验的快乐,而使其经验增长,视为儿童理智的创造力的发展。理智与理性有联系的,理智是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理性一个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认识,一个是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8]两个概念共同点是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儿童创造性的表现是一种理智的创造性表现,是一种儿童自己体验到快乐的表现。儿童的体验主要通过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通过儿童的感官来感知,提出问题,并通过大脑的思考而内化成一种对生活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体验。这样的体验是富有理智的。因为儿童需要判断和推理,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朝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迈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主要依赖于创造思维,而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一种非条理的、非理性的思维,受人的右脑的控制;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受人的左脑的控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认为左右脑功能的优势互补,可以使左脑接近右脑的直觉,与此同时,右脑的功能也具有了左脑功能的某些特性,从而形成了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文化心理机制。这样一来,“语言的思维和直觉的思维之间取得平衡的发展,使人们不仅能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体验到生命情感方面的意义”。受教育主体就是通过这种理性的直觉和直觉的理性所构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实现了从知识向素质、精神的转化。量子之父马克斯?普朗克认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应该具备直觉想象力,他甚至认为科学成果不是依靠推论,而是依靠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就连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直觉表象对于思维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如果缺乏一种心理上的画面,思维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如同在绘画中的地位一样。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柏克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结果显示,83%的化学家承认他们得益于无意识的直觉。历史发展也证明,天才的创造需要直觉和逻辑理性的通力合作。[9]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阐述了“分析思维与直觉的思维”关系,认为应该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的性质。他说:“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对一些问题获得解决,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或者充其量也只能慢慢解决。这种解决,一旦用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10]这种直觉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一答案,还需要运用分析的逻辑式的理性思维来验证,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起来。

  表现理性的教学活动,重在表现儿童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的理解,是用直觉的、情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儿童本人对知识点、生活中常识的理解,而在这种直觉的艺术方式表现(画、写、动作)的过程中,大脑所产生的创造想象会跳跃地寻找到一种既反应知识点又反应儿童情感的表达方式,此时这种表现出来的表达方式既是理智的、科学的、规范的、逻辑的,又是情感的、艺术的、直觉的和富有创造的。它是人的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融合。

  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与教学,遵循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教学过程[11]。通过“表现理性”的教育途径,达到既能显现儿童对知识、科学、自然、生活的理解,又能表现出其对自然、生活及社会的情感,既让儿童有理智,又让儿童有创造。

  总之,本课题研究者在各位教师的参与下,在教育理论方面重点研究了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课程及教学问题,重点研究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问题,逐渐明晰了教学过程是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过程;在教育实践方面,设计出了“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的教材简案,比较完整地、规范地带领实验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在“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教学中基本解决了幼儿综合教育“拼盘”问题,并较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促进了实验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幼儿在独创性、联结组合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总体评价上与对比班都有了较显著的差异,实验班的幼儿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安排非常合理,而对比班在许多工具和材料面前却显的无所适从。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科艺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科学艺术整合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将科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整合、如何使幼儿在科艺教育中更好的加强幼儿的合作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2019哈尔滨煤气费怎么有税? 快手删除的作品如何恢复 体育理念体育理念 有关体育的格言和理念 什么是体育理念 万里挑一算彩礼还是见面礼 绿萝扦插多少天后发芽 绿萝扦插多久发芽 扦插绿萝多久发芽 炖牛排骨的做法和配料 属相的犯月是农历还是公历,生肖是以阳历还是以农历的月份来计算? 属相婚配月份是按阴历算还是阳历,属相婚配表上的月份是阴历还是农历 有元始天尊电影传说的电影吗? 有关于元始天尊的电影或动画吗? 姜子牙电影中元始天尊的形象如此不堪,为何道教协会没有起诉? 马山车牌是桂什么 有没有关于元始天尊的神话电视剧 一个人做了一年徒劳无功的事,用歇后语如何表示 老祖宗她是真的狂结局是什么 派字去掉氵后右边是什么 派字去掉三点水念什么? 分手没多久前男友突然问一个女生的微信,我是今天登他QQ看看他问“你有微信没,加个微信聊吧”他是一个_百度问一问 幼儿园教师在完成午睡中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 问一问 面对婚外情该怎么办 在幼儿午睡期间我们幼儿教师要做到七关注都有哪些 2010年上半年的重庆地区的BEC的报名时间和地点 2011 重庆 BEC 的报考时间、地点 和 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 重庆BEC高级2014年上半年考试报名时间 请问BEC考试的口语搭档是怎么回事?是自己提前找好考试就一起考吗?我在重庆考 山东社会工作者报考条件是什么? 前一天晚上射进去的精子第二天就没有了 1969年鸡和什么属相最配,69年属鸡男正月初十八生人2020年运势运 机锋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 曼联是哪年组成? 曼联的地理位置在哪儿? 家用制氧机什么牌子好,制氧机的作用是什么? 50条发自内心的句子 发自内心深处伤心难过的话 说到内心的一句话早安心语很现实配图 520表达爱的问候心语 熔断器、断路器与空气开头的三者的区别 框架式断路器(ACB)的产品选用指南 法兰琳卡洗面奶 18岁左右的合适用法兰琳卡芦荟洗面奶吗? 歌词:人生唯有一个你,不问悲喜,不如归去 怎样洗掉衣服上的油渍 清洗衣服油渍的技巧是什么 电大夜校文凭能考专插本吗 元始天尊和盘古谁更早出生 衣服上的油渍怎么洗掉 衣服上的油渍清洗技巧 盘古化三清的故事你知道吗?元始天尊是盘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