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一农民给*带路,说哥哥失踪18年,说了名字立马送司令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2: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23:48
1947年,一农民给*带路,说哥哥失踪18年了,说了名字后立马送司令部
1947年的冬天,刘邓野战军的六纵途径湖北黄安,由于道路崎岖,难以辨认行军路线,所以找了一名当地青年做向导。可是部队刚行进不久,这位青年向导就大喊着要下车。
战士们有些不解,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位青年的哥哥早年间参加了红军,但是这一去就是18年,至今没有音讯。这次*路过湖北,他们的母亲想让弟弟来打听一下哥哥的下落,眼看部队的车开得越来越远,不免有些着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少青年都立志从军保家卫国,然而随着部队转移或者国土沦陷,很多战士都和家庭失去了联系。他们中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战死沙场。战士们听到青年的话,也都感同身受,连忙问他哥哥叫什么名字,大家也能帮着找找。青年回答道“我哥哥叫陈锡联,以前他打鬼子还上过报纸。”
战士一听瞪大了眼睛,现在的三纵司令员正是陈锡联,而且也是湖北黄安人。不会这么巧吧!虽然不敢相信,但是战士还是赶忙把情况汇报给了上级。经过详细询问,确认青年正是陈锡联司令员的弟弟,得知这一消息的三纵参谋长,赶忙安排他们*见面。
这次见面后发生了什么成为了陈锡联一生的遗憾?陈锡联又是如何从贫苦的放牛娃成长为主持**事务的三星上将。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重温老*家的战斗事迹和朴素的爱国精神。
陈锡联,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户农民家中,3岁时,父亲干活受伤,因为家中无钱给父亲治病,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病得越来越重,直至去世。除了陈锡联以外,家中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一家5口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为了让孩子能吃上饱饭,母亲经常天不亮就出门干活、给人帮工,甚至乞讨。在陈锡联幼时的记忆里,母亲就是满头的白发,常常佝偻着身子,早出晚归。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提出去地主家放牛,母亲虽然不舍,也只能同意,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在地主家原以为只要做事勤快,总是没有错的。哪知道在旧 社会 的地主眼中,农民是没有尊严的。即便每天辛苦劳作,得到的也只是一碗清澈见底的米汤,还有无休止的打骂。
这样艰难而绝望的日子让陈锡联看不到任何希望,直到1929年的一天,*党的队伍来到当地,开展*宣传,年仅13岁的陈锡联听说*党是为穷人做主的队伍,想要参军的想法就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哪个母亲舍得孩子去当兵呢?何况他只有13岁!无奈之下,母亲只好用绳子把自己和陈锡联绑在一起。但陈锡联已经抱定了当兵的打算,在一天清晨,他偷偷解开了母亲身上的绳子,跑去找红军部队了。
虽然年幼,但加入部队的陈锡联却作战勇猛,多次战斗中冲锋在前。营长都说“这个小同志年纪轻轻,打仗却特别勇敢,简直就像个小钢炮一样。”从此,陈锡联“小钢炮”的名声就在部队里传开了。
陈锡联没有上过学,但身为指战员怎么能没有文化呢?于是在战斗间隙,陈锡联一刻不放松的学习起文化,从认字开始,一有功夫,就拿起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在战斗中,向经验丰富的指战员请教,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成长为一员能文能武的干将。*多次在众人面前说“陈锡联会打仗,能学习,是个将才!”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消息传来,人们欢欣鼓舞“终于不再打内战了”。此时,陈锡联已经是刘伯承麾下的769团团长,这一年,他刚刚23岁。如果说,当初陈锡联打仗靠的是勇猛,那现在的陈锡联在刘伯承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成长为一名运筹帷幄的指战员了。
1937年,日军开始向山西进发,刘伯承的129师经过太原时看到*守军防守懈怠,随即命令陈锡联的769团留守此处,以防日军突破忻口,占领太原。临别前,刘伯承对陈锡联寄予厚望“一定要把129师的第一*打响”。这是129师成立以来抗日的第一仗,陈锡联决心一定要给鬼子点颜色瞧瞧。
10月,陈锡联带领部队对日军进行埋伏时,看到天空中时常有日军的飞机飞过,心思敏锐的他立马想到,如此频繁的飞机出动,附近一定有日军的机场。随后,陈锡联和三名营长化装成农民,从一位之前被日军抓去修机场的农民口中打探到,日军机场的位置在阳明堡附近,机场里有24架飞机,200余名守军。
确认了机场位置,随后就是制定作战计划。当时忻口战役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后方守军不足,虽然机场附近还有大批日军,但只要行动迅速,就能在日军反应过来前全身而退。
10月19日深夜,战士们悄悄接近阳明堡机场,在三营长赵崇德的带领下,将捆扎好的炸药放入飞机,引爆了*。整个阳明堡机场瞬间火光冲天,反应过来的日军立马组织救援和反击,但也无力回天。这场战斗,让日军在阳明堡停留的24架飞机荡然无存。除此之外,还歼灭了日军100余人。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接到报告后笑着说“一架飞机得值多少钱啊,这么多架飞机日本人可是赔大喽。”当时的中国 社会 ,抗日形式艰难,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很少能取得胜利,即便胜利往往我方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一些汉奸传言“皇军是不可战胜的”,陈锡联这场夜袭阳明堡的胜利,照亮了中国抗日的前路,给当时的抗日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使前方部队一时间内摆脱了日军战机的轰炸。
起初,*的官兵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向被他们瞧不上的土八路,怎么就有这么大本事,后来多次派人侦查核实,这才相信。蒋介石得知后,更是将陈锡联的事迹刊登在报纸上。消息传到陈锡联的家乡,家乡的母亲看着报纸上英姿勃发的儿子,不禁哽咽道“真是我的儿啊,他还活着!”
这是离家8年的儿子第一次传来了消息,虽然母亲托人写了信寄给陈锡联。但当时的抗日形式还很紧张,为避免敌人报复,陈锡联没有和家人联系,而是继续投入到抗日斗争中。
在之后的数次战斗中,陈锡联都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指挥才能。特别在内战爆发后,陈锡联所率领的部队竟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66师,为部队挺进中原奠定了基础。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所部奉命在麻城修整。这一年的12月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陈锡联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在司令部布置部队接下来的作战任务。这时,参谋长跑着对陈锡联说“你母亲要来看你了”,起初,陈锡联认为这是参谋长在跟自己开玩笑,不以为意。可是,接下来,参谋长把昨天六纵官兵找到一个当地向导,竟是自己弟弟的事一说。陈锡联不由得愣住了:18年了,从自己14岁时不告而别,已经18年了,母亲还在让弟弟寻找自己。今天就要和母亲重逢了吗?母亲,您能原谅孩子的不孝吗?
一辆军车缓缓停在六纵司令部门前,大名鼎鼎,战功无数的陈锡联司令的母亲就要来了。可是陈锡联却待在司令部里,一方面,和母亲相逢的喜悦萦绕在他的心头,另一方面,自己和母亲已经18年没见了,她还能认出自己吗?会不会是参谋长他们搞错了,也许这位大娘也有一个当兵的儿子呢?回想童年生活种种的辛酸往事,此刻都化作了对母亲的思念。想到被地主鞭打后母亲伤心的眼神,想到母亲一路沿街乞讨的情景。母亲,我想你啊!
当陈锡联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不用任何人介绍,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他,而他也认出了,那就是自己18年不曾见到的娘!此刻,陈锡联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他跪倒在母亲的怀里,大声喊道“娘,我好想你啊,孩儿不孝啊!”望着眼前的孩子,母亲紧紧抱住,口中喃喃道“真是锡廉(陈锡联本名)啊,我不是在做梦吧,我终于找到你了。”*二人抱头痛哭,在场的官兵无不动容。
望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母亲,陈锡联问弟弟,母亲这么多年是怎么过的。“自从当年从家里偷跑出来后,母亲每天以泪洗面。起初还能找点活干,可是后来到处打仗,生计艰难。没办法,母亲只能乞讨维生。后来,报纸上说你打了胜仗,把鬼子都打败了。娘简直不敢相信,这辈子就盼着还能再见到你。打那以后,母亲乞讨的时候总是打听有没有人见过你,有几次红军路过,娘都让我去问问你的消息。这次娘听到你可能在这,一直问我是不是在做梦,赶紧让我带她过来。”听到这里,陈锡联的泪水再次流了下来。
在与母亲、兄弟短暂重逢后,第二天,陈锡联就派人把母亲送回家,因为他已经接到了转移的命令,部队要前往新的地方组织战斗。临行前,陈锡联把自己的大衣毛毯都放在母亲身边,好不容易见到自己的母亲,才一晚,就又要离别了。陈锡联不舍的问母亲还需要什么东西,母亲笑着说“能见到你就好,什么都不用了,现在就盼着多活几年,等到你们胜利的那天。”
与母亲分别后,陈锡联投入到激烈紧张的战斗中,在之后的淮海战役中,*更是让陈锡联指挥大军团作战,这场战斗堪称整个淮海战役中最精彩的手笔。武汉解放后,陈锡联惦记母亲,托人把母亲接到身边,可是由于公务繁忙加上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待了一段时间后只能再把母亲送回乡下,本想着等事情忙完回去在母亲身边好好尽尽孝,却没想到,再次接到的竟是母亲去世的消息。陈锡联悲痛欲绝,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在为母亲处理后事时,陈锡联又接到了去朝鲜战场的命令,不得已他只能离开。当他真正回到故乡时已经是40年后了,在母亲墓前祭扫时,他跪下痛哭,诉说对母亲的思念。晚年时,他常说“我可以说是一名忠臣,却不是一个孝子。”选择了做人民的儿子,就再难做母亲的儿子。正是这些*先辈前赴后继,把千疮百孔的中国脱离了苦难的深渊,让千万家庭不用再受战乱离别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陈锡联并没有选择卸甲归田,而是继续在国防事业上奋斗。当时,虽然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依然是虎视眈眈。人民军队装备落后,特别缺少大威力的火炮,国防力量急需壮大。*在会议上说“陈锡联不是号称小钢炮吗?我看就由他来带领炮兵。”面对这项棘手的任务,陈锡联不服输爱学习的劲头又上来了,他带领官兵学习火炮知识,领导研究炮兵装备,组建各军区的技术人才。主张设立炮兵学校,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在朝鲜战场上,新中国的炮团威力让联合*大为震惊。战场上万炮齐发的轰鸣场面,无疑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屈辱的 历史 一去不复返了!
1976年,毛*病情加重,**的事务由谁主持成了当时最大的疑问,毛*思虑再三,决定由陈锡联负责主持**的工作。当时*局势变幻莫测,很多人都担心陈锡联会借此夺权。但是回顾陈锡联的*之路,毛*等*领导都认为陈锡联是最合适的人选。事实证明,陈锡联不负众望,不但妥善处理好**的工作,更确保了军队权力的平稳交接。
1999年6月10日,为中国国防事业奋斗终生的开国上将陈锡联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回顾他一生的*生涯,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具有坚定的*主义信念,心胸宽广,光明磊落。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现代化国防建设上,为祖国和人民磨好利剑。虽然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会一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