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0版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4:53
初版时,我们就根据“书业公记”本把这一段补了出来,作为第九回,并将
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回文字,并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从
《西游真诠》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这次重排,考虑到补出的这一回既然
不像是吴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为“附录”,排在第八回之后,第九到
第十二回,仍然恢复世德堂本原貌。这样处理,既弥补了世德堂本情节上的
不相照应之处,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较为妥当一些。
所谓八十一难,除了前四难外,都是写唐僧到西天求经的途中遭遇。事
实上,八十一难只由四十几个故事所组成,并非八十一个故事。把哪一些故
事由一个故事拆成几个“难”,各本都有出入。我们在对照参详以后,觉得
“书业公记”本安排得比较合理,也最接近全书的叙述情况,因此就采用了
它。这一篇“总帐”,其中第一到第九,第十二到第十七,第二十到第二十
三,第五十三,第七十八,和世德堂本是相同的,其馀的都不相同。
除了上述的两个主要的变动以外,我们还参考各种刻本,校补了世德堂
本一些文字词句上显著的错误和缺漏。例如,第四十七回写灵感大王要吃陈
家的小孩,孙悟空和那老者一段问答,世德堂本作:
行者道:“要吃童男女么?”老者笑道:“正是。”行者道:“想
必轮到你家了?”
那老者这时候的心情,似乎不会“笑”,我们就根据《西游真诠》删去
“笑”字。第七十九回写孙悟空烧了清华妖洞之后,世德堂本作:
这里才喝退土地,同寿星牵着鹿,拖着狐狸,对国王道……
清华妖洞距离比丘国城池有一段途程,比丘国王又没有到清华妖洞来,孙悟
空似乎不能立刻和国王谈话,我们就根据《西游真诠》在“拖着狐狸”句下
加了“一齐回到殿前”六字。第八十三回写唐僧被妖摄去,孙悟空眼中流
泪,猪八戒只在一旁发笑,世德堂本有这样两句:
八戒见他垂泪,吓得仰天大笑。
“仰天大笑”似乎不应由“吓得”而来,我们就根据《西游真诠》把“吓
得”改作“忍不住”。
世德堂本和清代各种刻本均误的一些地方,这次依据明崇祯本加以订
正。例如,第一回写石猴跳入水帘洞之前,世德堂本和《新说西游记》有一
首五言诗,最后一句“天遣入仙宫”,“天”字世德堂本作“王”,《新说
西游记》作“正”,都不妥当,这次据崇祯本改“天”;第二十二回写卷帘
将自述生平的那篇韵文,“饶死回生不典刑”一句中的“典”字,世德堂本
和《新说西游记》均误作“点”,这次据崇祯本订正。
又,从胶卷中看出,这部世德堂本,本身有许多残缺。例如,其中“料
字第十六卷”(从第七十六到第八十回),书页上就印明是用较晚出的“书
林熊云滨重锲”的本子补的;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回皆为“金陵荣寿堂梓
行”。又如,第十四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六十五回,第八十七
回各回,都有残缺;这些残缺之处,我们都根据“书业公记”本把它补齐。
此外,也还有若干问题,仍然存在。例如,第八十八回写豹头山距城七
十里,第八十九回却又说距城三十里,程途远近,显然矛盾。这一类的问
前言
一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
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
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
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
品。《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读这部小说,有几点是必须
理解的。
第一,《西游记》跟一般古代小说不同,它是一部具有神话、童话性质
特点的小说。
*同志在讲到“神话中的许多变化”、“《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
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时,曾经指出:“这
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
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
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
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
性。”
①
*同志在这里指出了神话或童话这类文艺创作具体的性质和特
点,这对我们认识、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家知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
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①
神话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这类作品,作为一种
观念形态,它也同样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
已。《水浒传》、《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品里展现的矛
盾斗争,除少量属于宗教迷信或文学幻想以外,一般地说,是现实生活中所
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当然作品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西游记》里面所
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玉皇大帝、神仙妖魔,以及孙悟空闹天宫、闯地
府、闯龙宫、智斗二郎神、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情节,则是现实生活中不
曾有过也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西游记》里面写到的那许多出自文学幻想的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仍然离不开现实,它们是以作者对社会现实所掌握的
见闻材料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作为创作的基础的。
《西游记》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的神通变化,充满浪漫主义的幻
想色彩。一个人怎么能够飞天钻地,呼风唤雨,变这变那,甚至能变一座土
地庙儿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远,那支金箍棒幌一幌就碗口粗
细、数丈长,可是一变又会变得小如绣花针可以放在耳朵里,这是可能的
吗?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喜欢这个活泼、机智、乐
观,富有斗争精神和无穷本领的人物,连同他那支神奇多变、威力无比的千
钧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孙悟空闹天宫、斗妖魔,这些幻想的形式中
包含有我们能够理解的现实的内容,具有某种社会批判的意义,而且这些浪
漫主义的描写在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里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读《西游记》
时,必须记住它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样的性质特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这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