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8 15:1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0:18
二战刚刚结束,我们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解放战争,让国内有了统一的政权和相对稳定的政局,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整个国家机器再次*卷入战争。
直到1956年4月,伟人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如今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自此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之路正式开启。
由于科研力量和经济水平的不足,在研发初期阶段,核武器的研究很大程度要仰仗苏联的帮助。
1956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苏联正式同意帮助中国发展尖端武器,并答应向中国提供一个原子弹教学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58年初春,留美归来的物理学博士邓稼先被任命为该院重要的理论部主任。
7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由钱三强兼任所长。1958年5月,中国的原子城西北某地和工业联合企业破土动工,到了11月最终确定将试验基地建在死亡之地罗布泊。不久后有1万多人组成的庞大施工队伍,开进了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开始了艰苦的建厂工作。
1958年中国的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在北京先后建成,反应堆也达到了临界状态。到了1959年,科学家已经把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初步勾画了出来,可这一切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戛然而止。
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决定撤走在华的苏联专家。到了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内工作的200多名专家全部被撤回苏联,并停止供应相关设备和原料。我国又恰逢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这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新中国继续前进。
尽管在接受苏联援助的同时,我国从未放弃过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核技术。以铀浓缩为例,虽然中国赶在苏联专家撤离前,大大加快了由浓缩工厂的进度,但直至1960年相关工厂并未建成,而且中方很早发现苏联牢牢掌控着含氟润滑油气体扩散法,甲种分离膜等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
据老同志回应,苏联部分专家在这方面心细如发,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缄口不言,而且每当有甲种分离膜脱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研究团队却只是在老师离开后稍作停顿,并再次扬帆启程。
在铀浓缩方面,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与科学院一起针对甲种分离膜和浮油等关键材料进行技术空间,另一方面在核工业上打了一场人民战争,动员全民找矿土法炼油,我们*党人最擅长的就是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1960年,我们的石油部尚不能生产特种油和石化产品而浮游作为最先进的润滑油,是二战期间美国首先在曼哈顿工程中被应用,这种由于六氟化铀不会产生反应,热稳定性达到250度以上,而脂类润滑油最多仅能那175度高温,为了完成浮游的智取,科学院建立了当时中国唯一的特种油生产厂,在进行关键材料技术攻关的同时,也着手土法上马快速生产足够的铀材料。
1960年7月14日,二级部向下数第五研究所下达任务,迅速确定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的简易生产流程,并提出可行方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0:18
我国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是用算盘日日夜夜算出来的,而且专家们都用着很简陋的仪器展开研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0:19
因为我国当时的技术非常落后,并没有像计算机这样的膏等产品,相对来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是用算盘一个个打出来的,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非常的辛苦。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0:19
很艰辛,有相关的纪录片,你可以去看看,海量的数据全凭借人手用算盘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