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为话题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8 15: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8:05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你是不是感觉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呢?大家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不要慌,其实这类作文很简单。我在此整理了三篇相关作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作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它的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这段话说得很好,最后一句话更值得我们效法。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别人对自己不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这时候,我们也要用君子的品德——“人不知而不愠”去对待。与人相处总要大度一点,不必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记得我刚进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的铅笔盒不见了,他前找找,后找找,抽屉里找找都没有。他就质问我说:“一定是你偷的吧,快把铅笔盒还给我!”我当时一头雾水,他又将丢铅笔盒的事跟我说了一遍,我才明白过来。我很生气,想跟他理论,突然想起了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想他是不了解我,以为我是那种偷偷摸摸的人。我没有埋怨他,只是解释了一番,并劝他说:“先别生气,就是有人拿了你的铅笔盒,我想也许是因为你的铅笔盒太吸引他了。如果那个人还给你,你也别太责怪他,只要他能改,主动承认错误,就原谅他吧。”
和睦相处,别因别人的不理解而斤斤计较,开心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作文二】
《论语》开篇《学而》中有两处讲到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的问题,一处在开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处在结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样不也称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吗?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忧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时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别人。
孔老夫子是最善于换位思考的,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正因为懂得换位思考,当别人对他不够了解时,他才不致于心生恼怒或怨恨,而是由此想到自己对别人是不是也缺乏更深入细致的认识。
可是,若生活中有人不了解我们,我们只是做到不生气就可以了吗?这还要一分为二。若是不了解我们的人是些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者是我们毫不在乎的人,那么,仅仅做到“不愠”便足矣。但是,如果某个足够亲近而又在乎的人对我们不够了解,甚至对我们存在误解,我们只是做到不生气便远远不够!不生气、不发脾气、平心静气是最起码的前提,我们还要仔细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哪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导致产生了误会与隔阂。原因找到了,便付诸行动改进弥补,直至找到信任、理解、欣赏甚至是默契。
我想,大概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缘故吧,书中孔子及其弟子所讲的一些观点缺少上下文语境,又没有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这让我们后人理解起来容易出现偏差,有些人甚至会片面地否定其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说,对于“人不知而不愠”,或许有人就会站出来说,孔子这是在抹杀人的真性情!该生气就生气,该高兴就高兴,伪装那么多干嘛!果真如此吗?让我说,孔子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生气时,可以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骂人的话来;他高兴时,又会“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悲伤时,也会“哭之恸”,悲痛到极点。所以,孔子又是最不会伪装的。说到底,“人不知”并不意味着就应该生气,此种状态下“不愠”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是无关乎性情真假与伪装的。
在之后的《里仁》和《宪问》两篇中,孔子也讲到了别人对自己的了解的问题,分别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如果说,“人不知而不愠”是教人们在得不到理解与认可时不要做什么,那么,后来的这两处的意思就更进了一步,开始教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了。
【作文三】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人之七情,怒列其一。自古生气似乎不过是寻常之事,后世更有文人著作鼓动人们生气。可于当下,生气仅仅是表面的抒愤这么简单吗?不然。当今更需要的,却是转愠为静吧。
不谈别的,这生气首先波及的便是身体的健康。研究表明,发一次小火会对肝、 脾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发一次大火更是会直接缩短寿命。我们已经多少不同程度的折了寿,又有什么理由在“易怒"下去呢?自私地说,就是为了生命也要降低生气的频率,皆是凡人的我们理应转愠为静吧。
生气对心境、心理健康更是影响颇深。“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禅境高深的星云大师自是远离尘器,心无恼恨,才会领悟出此理吧。若是心中怨愤之意滋生,将生气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亦成了大师口中的*之辈了吗?若是做到不生气而心中宁谧,及时不成材成器,也必有一条康庄大道通向光明。
圣人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时的“不愠”已然将人的情操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何尝不需这“不愠”呢?勿要生气,即使达不到圣人般的心境,聊以自娱,也能防止自己误入歧途,不失为一种自我净化了。由是观之,生气的确应当避免。
再者,不生气而理智的心态甚至成为和平统一的前提。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亦是如此一位斗士。同为黑人的他在上位后没有激于所谓的“义愤",对在野党及白人种族施行以暴制暴,而是以悲悯的情怀浇灭了南非人民心中的仇恨怒火,才得以有今天的统一。曼德拉的不生气,挽救的便是上万条生命,一个即将衰败的国家,堕落的民族灵魂。
时至今日,生气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加速侵蚀了人的生活。热点关注下的首要话题就要说到“路怒症"了。这种多为轿车司机所拥有的“疾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前人刚刚为冲动付出代价,后人立刻“前仆后继”,争相将怒火发泄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身上,难道不应遭到强烈的谴责吗?甚至有人将这种生气冠之以“社会发展必要阶段”此类美名,试图辩证否定自己随意生气的罪行,实在令人发指!对于所有人,自身多些冷静,拒绝冲动的生气,总比这为赋新词强说愁"要好得多。
系统世界观下的万物,若是杜绝易怒,便会稳定而发展,无论是生理机能、意识,甚至是社会形态、民族精神,都要求我们“不生气"。而当下浮躁的我们,却究全背离了这条宗旨。浇灭心中的怒火吧!时刻警告自己,不生气,才会有理智的选择:不生气,才会有拥有澈如水晶的心;转愠而为静,才能清晰地看见未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8:05
这几天一些莫名的怨气和无尽的牢*悠然而来。我在抑郁的同时想到前不久在一本医书上看到关于生气对身体危害的介绍,于是强迫自己不能生气, 但似乎抑制不了,便趁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细细思考,这个关于生气的论题。
争吵或许是生气最外在的表现,也是很常见的表现。今天放学时看到一家餐厅的招牌正被*搬走,老板娘拼命护住这块牌子,并伴随着凄厉的叫骂,若不是被人拉住,她早已出手开打了。她的头发被扯乱,脸也因愤怒而红得厉害,跟疯子无二致。*也不客气,与她对骂。路上行人议论纷纷,我不住地替她感到悲哀。子曰:“君子无所争。”没错,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有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为了所谓的名利,赢了就把自己当成“战胜者”,洋洋自得,高高在上;就可以藐视别人——所谓的“战败者”——口服心不服的战败者,殊不知在争吵中损失了什么——怒伤肝、坏名。无知的可怜而可悲的人。
也有这样的一些人——在对他人感到不满时,不好当面发火,却在背后指责。我见过这样的一个老人,他对他家保姆的一举一动非常不满意,每次保姆在厨房里炒菜时,他总是一脸怨气地将她骂得不堪入耳。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他都是一个七老八十的人了,境界却如此低。如此怨天尤人,生这种于他身体百害而无一利的气,实在是不值得。
还有一类人——外表修养很好,好象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早恨不得将你千刀万剐。沉默是他们生气的载体。以为自己演示得很好,却不知在“别人”心中你的内心暴露无遗——尽管这“别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刺痛你。当局者迷,亦或许过于自欺。一面沉默,一面抱怨“人之不己知”、“有恨无人省”。何不换个角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如同自己不了解别人一样,何必为人不知而愠呢?不己知者多矣,那岂非时刻都是处在灰暗的心绪中呢?
佛经说:“世人多愚昧。”一点也没错,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无论是争吵、埋怨还是沉默,都是无形的手折磨自己。
所以,何必生气。
何必1
楼下传来一阵阵争吵声,吧正在熟睡中的我惊醒。这种争吵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定是闹钟,已经连续几天将我的美梦打断。
我透过朦胧的睡眼,与枝头那也刚刚被惊醒的小鸟一同坐观这楼后发生的一切。之见李老太太站在楼后的那片公共田地里驼着背,指着同样在菜园里种菜的王老太太,脱口大骂道:“你这不要脸的老东西,平常看你挺老实挺厚道的,谁知你这么不是东西!抢了别人的地海理直气壮。看我怎么整你!”那边的王老太太气的涨红了脸,双手叉腰,不甘示弱,骂道:“你个老不死的,家又没住这儿还往这儿占片地,简直是个老地主!这地明明是我的,嘿!谁知让你给种上了,还说我占你的地,简直是放屁!”
……正当这两个老太太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满楼的人都在“观战”。有的人无奈地讥笑,有的和家人探讨,有的甚至一边啃着面包一边趴在窗台上,似乎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这边还有更绝的,两个七八岁的小孩竟然还大喊加油,充当了一回拉拉队。我也被逗得有了精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场激烈的口水战中,树上的小鸟也扑棱了几下翅膀,好像还要为这精彩的战斗鼓掌,看得更带劲了。这口水战毕竟是要费些力气的,两*骂数十回合,终于告于了段落,这场大战最终以平局收场。
这场战争说来话长。李老太太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几百元的退休金,经济条件也还算不错。她住在儿子的小区,不过在我们小区也有自己的房子。可能是对旧居的感情比较深,每天早上她都会来这儿看看,顺便在小区的空地上种了菜,每天都精心的照料她的这些“宝贝”。可前几周的一天,她却发现自己种的地被人翻过了,菜叶被人拔了,种上了花生。这视自己的菜如命的李老太太气不打一处来,一打听,原来是对面楼上的玩老太太干的。她顿时气得火冒三丈,在楼底下气得直跺脚,好像要把楼震塌了似的。手指头冲着完老太太家的窗户一个劲儿地点,像是要戳死自己的死敌,冲着楼上大骂,把自己一辈子学的脏话全都跑了出来。这些脏话像一颗颗*飞进了正在做早饭的王老太太的耳中,在她打脑袋中瞬间爆炸,火星飞溅。王老太太顿时气得满眼火花,怒发冲冠。牙不知是被烧化的还是被咬碎的,*上像着了火直冲楼下,要和李老太太评评理。两人就这样在楼下大吵了起来。就这样,这场战争持续了两三周。从楼下搬到楼上,从平地搬到菜地。那块菜地也是种两天菜,种两天花生,成了人人抢夺的“五星级旅馆”——虽然豪华但住不长久。
这场战争难道就真的值得这样“打”下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仅仅为了一块菜地,又不是几亩田地或是一块油田、金矿,值得这样吵来吵去,争个你死我活吗?这件事上浪费的口舌、时间、精力,还不够去菜市场买点菜呢。况且争吵不仅耽误自己的时间和身心健康,还影响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真是害人又害己。每天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对人们,尤其是对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种菜只为陶冶情操,增添乐趣,如果为这而气大伤身,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此时此刻,我们是否也该思考,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发脾气呢?我们是否也该狂容大度一些呢?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那就是宽容。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何必2
15岁的花季,大家说你身在青春期,所以你选择了叛逆?
叛逆的你,是针对老师的。我还记得你说过**老师的课最无聊了,我还记得你在老师背后给她起外号还四处叫嚷的情景,我还记得你因被老师批评不交作业却还十分自豪的神情。从以后,这个班就不叫班了。你在课上公然睡觉,睡得跟懒羊羊一样雷打不动,被老师发现后还一副泰然无所谓的样子,你告诉我这叫“不畏强权”。偶尔兴起时,你会和同桌更或是远在天涯某处的“知己”聊聊老师,聊聊八卦,聊聊篮球,无论说什么,内容基本与学习无关。
不得不赞扬你,红军的抗日战略被你掌握得十分透彻。“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便动”的战略方针更是被练就得炉火纯青,你总能抓住敌方老师松懈的一丝时机,大举破军而过与盟军朋友汇合。你告诉我这叫“有勇有谋”。
叛逆的你,是针对学校的。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为学生而“量身制定”的,在你眼中,这些繁琐的条条框框就像一团凌乱的毛线,*着你,*着你,让你不舒服。终于在这潭泥水一样的班,给了你发泄的机会。当别人在努力奋斗时,你在闲逛;当别人尽心完成任务时,你在装模作样“点到为止”。有时你会给平静的校园刮起些风浪:打架,*。这些都被你美曰为“羁傲不逊”。
叛逆的你,是针对家长的。父母的叮咛对你来说是啰嗦,父母的关心对你来说是束缚,父母的告诫对你来说是多余。所以,你总和父母反着干,你以为自己大了。因此,你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或许开始时并不喜欢。因此,你疯狂地去追星,或许你并不崇拜他。因此,你学会了给异性写“粉红信件”和恋爱……你从父母的着急与担心的表现中得到了痛快,可是,你会痛快多久呢?
叛逆的你,把身边最亲的家人,老师,学校都伤害了;可你的叛逆,却是在无形中把你彻彻底底的伤害了!你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这是一种吸烟式的伤害,时间越长,伤害越深啊!
15 岁的花季,多彩的青春,何必让叛逆,将你的年华虚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