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场景分析法去做体验提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8 15: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3 04:41
场景分析是体验设计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和基本的方法。场景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用户故事,即某个用户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下通过某种行为来满足诉求。场景的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变量:
who-用户是谁、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y-诉求是什么、do-做了什么。
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的变量复杂度,场景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其中,电商类产品的场景是较为复杂的,表现在变量的拆分纬度多、用户分群类型多、诉求类别和纬度多、使用路径多,同时场景分析在电商类产品中又是常被提及和用到的体验设计方法。所以,这里结合美团酒店预定业务为例,来介绍下在产品中展开场景分析和体验优化的步骤与方法。
场景分析驱动的体验优化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其中最后的环节属于设计阶段的范畴,不做详细展开,这里主要介绍和场景分析紧密相关的前面五个部分。
根据场景包含的变量,首先通过4W维度对变量进行结构化的拆解:
以用户预定酒店为例,四个要素分别可以拆解为:
预定酒店的场景中,用户的维度包含两类:预定人与同行人。
1)预订人:用户的划分维度有多种,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对于商业产品来说,用户的消费能力最为核心。这里暂且围绕这个角度,根据后台的画像标签,提炼核心两大人群:学生和白领。这个维度可以辅助判断人群的消费习惯与偏好。
2)同行人:同行人主要影响的是预定的房型、以及诉求,同行人之间的关系对诉求的影响最大,所以这里按照关系划分,可拆解为:独行、情侣/配偶、亲友/同学、亲子、长辈、同事几种类别。
时间的维度,同样包含两类:预定时间与实际入住时间。
1)预定时间:时间的维度根据颗粒度,可以分为年、月、日、时、分、秒,根据特殊性分为工作日、周末、节日。这里划分的维度是:提前预定时间。因为用户在预定时,是提前定还是当天定决定了用户对效率的诉求。
2)入住时间:对于出行产品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入住,最核心的影响要素就是日常、季节或节日。不同的时段出行,通常目标会不同。然而这里讲的是基础体验的提升,而入住时间通常影响的是酒店本身的类别、价格等要素,所以这里暂不考虑出行时间这个要素。
根据预定所在地和实际入住的地点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本地和异地。
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出行目的,包括约会、旅游、度假、出差、临时住等场景。目的的变量可基于行业报告和历史用户调研的结论得出。
综上,可得出以下场景要素:
Tips:
1.要素的拆解需满足MECE—不重不漏原则。
2.根据分析的目的和产品阶段,来决定具体要采用哪些变量,并不是所有的变量都需要考虑。
例如上述案例中,入住时间的变量,更多的是指导酒店的运营,如暑期、国庆等节日,可以围绕场景诉求,策划对应的活动。这里的分析主要的目的是针对基础体验,所以没有把这个变量纳入进来。
从产品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处于初创、探索期的产品,采取的变量可以更为聚焦,例如用户群、出行目的等,可以先针对核心重点场景展开分析,以帮助在垂直市场领域进行需求挖掘。而处于相对成熟期的产品,需求逐步覆盖更全面、细分的场景,覆盖更多的人群和更多样的诉求,所以这个阶段的场景分析可以尽量让变量覆盖全面。
场景的变量进行交叉组合可以得到成百上千中细分场景,但是在具体做体验搭建的时候,显然不可能完全的覆盖所有的场景。所以,对这些场景需要有所侧重,聚焦在高频场景。
在这个环节,就需要结合量化的手段来明确。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订单分布来定义高频场景。具体来说,可选取最近一个时间端的订单,查看后台数据,明确订单的来源,包括后台的用户标签、本地 or 异地、预定的酒店类型、预定的时间等信息,其中对于出行目的、同行人这类变量较难通过数据看出,就需要结合问卷,明确这些订单所覆盖的场景。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就可以罗列出最核心的场景列表。
例如,酒店预定中最核心六个场景包括:
明确核心高频场景后,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各个场景下的用户诉求。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访谈,二是问卷。
1.访谈—归纳诉求类型
访谈能够帮助我们明确在各个场景下,用户预定的具体case,以及更深入的挖掘用户的诉求及背后的原因。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对用户诉求类型进行归纳提炼,明确典型的消费习惯类型。
例如,上述住宿的六个核心场景,对应的具体的case如下:
通过访谈来了解用户具体做消费决策时所关注的要素。根据访谈结论,可以将用户的消费习惯归纳为:
1)方便快捷型:位置便利、价格不超出预算、干净卫生
对应场景:出差办公、朋友来访、本地约会
2)高性价比型:离景点/商圈近、整体舒适、性价比高
对应场景:朋友旅游
3)环境氛围型:期望环境氛围好,有特色
对应场景:情侣约会、情侣度假
4)设施服务型:期望餐饮娱乐设施全面、有品质感
对应场景:亲子度假、情侣度假
围绕这些典型的诉求,可以深入分析产品的功能与体验,探索优化的可能性。
2.问卷—量化决策习惯
通过问卷可以更精准全面的了解用户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关注的要素,以及不同要素的关注程度。在做调研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决策要素进行拆分,对于商业产品来说,拆分的维度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展开:
酒店决策的核心要素包括:
1.基础要素:价格、位置
2.偏好要素:环境、周边、餐饮、设施、服务、品牌
每一种要素又会包含具体的变量:
如价格,按照从低到高,可分为便宜、高性价比、高档。
如位置,根据场景不同,可分为所在地附近、地标附近、景点附近。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最终可以得到这样一张汇总的场景分析表:
有了用户场景、诉求,接下来就需要分析产品内的使用路径,这样就可以对应路径去做走查,定位体验问题了。
行为路径同样可以结合定量、定性的方式,先从数据维度,看核心流程各页面入口的点击分布状况,从而汇总整理出产品内的核心路径,美团酒店的核心路径如下:
最后,可将不同的场景、诉求,与对应的产品路径做对应,进行体验遍历与走查,定位、归纳体验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单个场景可能会存在多诉求,而多诉求又回流入多路径。所以走查的过程中,需要逐一去对应,才能较为全面。
最终通过场景走查,去挖掘产品流程中,对用户诉求匹配不足的问题,进而挖掘体验优化机会点。
1.在做体验优化前,对用户的场景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场景可以持续应用到整个产品优化的长远工作当中,所以构建一个基础的用户场景库是设计侧核心的工作。
2.这里的场景是粒度相对比较粗的,可以指导全流程、大型功能的优化和机会点挖掘。但如果涉及到要进行某个具体功能,例如搜索的优化,那么还需要进一步细分该功能的场景,例如分析用户搜索品牌、地点等等。
3.这里的场景分析,虽然结合了访谈、问卷等方法,但是本质上还是基于用户主观的一种定性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更多关于功能或页面的行为数据、流量数据等,综合来进行设计决策。
4.这样的分析方法,其实并不能确保是全面的,虽然产品发展的越发成熟,用户人群、场景、路径的维度会越来越细分,这种情况下,更为准确高效的应该是大数据算法。
当前的方式,可以在现阶段帮助设计师去发现问题,定位到产品功能或交互层的缺失。举个例子,通过这样的走查,我们可能会发现,情侣用户在预定酒店时,需要有一个环境设施筛选,帮助他们找到浪漫环境的酒店。于是我们可以在功能上提供这样一个筛选项。
但是,如果更细颗粒来看,我们需要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是粉红浪漫、纯白简约还是科技酷炫。不同的人口味不同,展示的内容级别的标签也应该不同。
所以当产品的功能、结构已经足够完善的时候,这样的走查能带给我们的帮助有限,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智能的推荐、千人千面的算法上。例如淘宝的瀑布流,即使我们能够遍历所有的用户场景,但最终呈现的内容策略,还是要依循一个系统完善的数据算法模型,才能真正的做到满足各个细分场景的诉求。